别具一格 青海回族多姿多彩民族风
分享到:
2010-05-28 22:45:43 【来源:穆斯林在线综合】 点击:
  青海回族的宗教信仰

  回族信仰伊斯兰教,伊斯兰教要求每个教徒必须遵守最基本的宗教制度,即所谓的“念、礼、斋、课、朝”五功。伊斯兰教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其内部形成了两个相互对立的主要派别——逊尼派和什叶派。作为“正统派”的逊尼派,后来又出现了四大教律学派,即哈乃斐派、沙斐仪派、马立克派、派罕巨里派。“格底木”是回族中信徒较为众多的一个教派。回族的民间信仰有吃都哇,也作“都阿”,阿拉伯语,意为祈祷、祷告,这里引伸为“药”;上拱拜,青海回族中属于信仰门宦教民的一种习俗;日常诸忌有:言及人(尤其是本教门内的人)的生死,忌说“死”字,常以“殁”、“口还”、“无常”等词代之;宰牲惯以“宰”、“使还”等词称呼,忌用“杀”字,宰后断气只说“定了”,忌说“死了”;进入清真寺、参加葬礼、“亥亭”等具有宗教色彩的一些活动,忌敞胸露体、不戴帽子。

  青海回族的文化艺术

  回族通用汉语和汉文。在回回民族共同体形成之前,主要使用的有阿拉伯语、波斯语和汉语。最后随着历史的发展,他们逐渐统一使用汉语,但由于他们信奉伊斯兰教,还保留了不少阿拉伯语和波斯语的一部分。

  回族的文学形式主要有民间故事、民间叙事诗、谚语和歇后语等多种。回族的民间故事十分丰富,民间叙事诗也是回族民间文学的一部分,长篇代表作主要有《歌唱英雄白彦虎》、《彩沙与海哲》等;短篇有《织手巾》、《相思绣》等。他们大多为歌颂回族的历史人物,表现反抗封建礼教,追求爱情婚姻等内容。

  回族的民歌有“花儿”、“小调”、“宴席曲”、儿歌等。其内容丰富,涉及天文、地理、历史、民俗、家庭生活等,是集文学、音乐、表演为一体的综合艺术。“花儿”又称“少年”,演唱称“漫少年”,语言朴实、凝炼、生动、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曲调高亢、明快、雄壮,充满乡土风味。另外,回族人的建筑、木雕、刺绣、经字画、剪纸等艺术作品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占有重要地位。

  青海回族自古就有浓厚的尚武风气。门源、化隆、民和、平安、湟中等县的回族农民喜养走马(走骡),善于射箭。他们一生以有一匹好马、有一张硬弓为最大荣幸,也因一身超人的骑射本领而受到人们的崇敬。每年的农历大年初一、二月二、三月三、和六月六是青海的农闲季节,也是各族骑手们举行赛马会的好日子。回族的骑手们比赛,还与邻近的汉、藏族同胞比赛。每当一马当先后,人们就给优胜者披红戴花,还由许多人抬起来欢呼奔走,绕场一周。每年农历五、六月份的射箭比赛也莫不如此。

  青海回族的服饰

  回族的先民进入中原后,服饰与汉人有较大的差异,但随着历史的发展慢慢相同了。现在,只有在回比较集中的地区,其服饰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回族的男人,一般头戴白色平顶回回帽,从颜色上看,有无沿小白帽、小黑帽,大多数喜欢戴白帽,有的不戴帽子,用白毛巾或白布裹头,俗有缠头回回之称。还有的因教派不同、地区不同而戴角回回帽的,如有五角帽、六角帽、八角帽等。冬天,一些年老的回民,如阿訇不喜欢戴绵帽子,头上仍戴一顶白帽子,耳朵上戴一对绣花的青耳套(棉制或皮制)。上衣一般喜欢穿双襟白衬杉,外套黑色或棕色的坎肩,有的还喜欢穿白裤子,白袜子,显得十分整洁、明快、庄重。

  回族男女都喜好穿青坎肩。特别是回族男的在白衬衫上套一件青坎肩,对比强烈,清新悦目,显得尤为清雅庄重。到了严冬,穿了棉坎肩或皮坎肩,再穿上罩衣,舒适方便,保暖而不显臃肿。高寒地区的回族还喜欢穿二毛皮衣、胎皮衣和老羊皮大衣。

  回族妇女的衣着打扮也很讲究。一般都头戴白色圆撮口帽,搭盖头。戴盖头的习俗,源于阿拉伯国家,受伊斯兰教的影响。在阿拉伯地区,原来风沙很大,水源缺乏,人们平时难以及时沐浴净身。为了防风沙,讲卫生,妇女们自己缝制了能遮面护发的头巾。久而久之,逐步形成了回族妇女戴盖头的习俗。盖头有少女、媳妇、老人之分。一般少女戴绿色的,嵌金边,上绣素雅花草图案;已婚妇女戴黑色的,只披到肩头;上了年纪的老年妇女戴白色的,披到背心处。回族妇女一般都穿大襟衣服。少女和媳妇很喜欢在衣服上嵌线、镶色、滚边、绣花,而且喜欢佩戴金银手镯、耳环、戒指,有的还点额,染指甲。看上去清新、秀丽、俊美。

  近年来,城市的回族,特别是青年人,也和汉族一样,有不少人已喜着新潮时装,讲求款式新颖别致,色彩艳丽多姿。

责任编辑 贠睿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回族 青海 多姿多彩

上一篇:中国大型回族舞剧《月上贺兰》首演震撼埃及
下一篇:沙甸:和谐的旅游小镇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