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回族的社会习俗
青海回族婚俗深受伊斯兰教法的影响,许多程序仍按教法规定进行。不过早婚、一夫多妻制等一些违背婚姻法的陈规陋习,基本上已消失了。青海回族的家庭,多为夫妻和子女组成的小家庭,但在农村和一些比较富裕的家庭中,也有祖孙三代或四代同堂的大家庭。在家中,辈份最高的男子是家长,享有声望,拥有实权。回族实行一夫一妻制。在青海回族中形成与保留着尊敬老人、爱护少小的美德。凡亲朋、熟人见面,既不作揖下跪,更不上前叩头,只行说“赛俩目”礼。
青海回族的生活习俗
回族的男人,一般头戴回回帽,从颜色上看,有无沿小白帽、小黑帽,大多数喜欢戴白帽。回族男女都喜好穿青坎肩。回族妇女的衣着打扮也很讲究。一般都头戴白色圆撮口帽,搭盖头。回族在饮食上有许多讲究和忌讳。这些习俗,盖源于伊斯兰教。回民所吃的牛、羊、鸡、鸭等可食畜、禽,一般都请阿訇宰杀,在特殊情况下也请懂得宰牲戒规的回民宰杀。回族还有喝盖碗茶、糖茶的嗜好。青海的回族,主要居住在河湟谷地一带的山乡城镇。由于回族长期同汉族杂居,他们的住居和汉族相差无几。在农村大都是平顶庄廓,在城镇多四合院。 青海回族喜居独院,院中辟有花园,育花种树,幽雅清静。屋内不张贴画有人像及动物的画儿及照片,以避崇拜偶像之嫌。喜挂阿、汉文中堂条幅、圣地卡尔白图及山水画。来客必让到上席,敬以茶饭,不到饭饱茶足,主人会轮流敬让不止。客人不能有任何客套,否则主人会认为你为人不直爽或瞧不起人。在吃油饼、饼子时,先掰开再吃,不能拿起就用口咬;舀饭菜要顺着倒,不能反手倒;遇到讲究较严的家庭,不能抽烟,更不能喝酒。
青海回族的节日
青海回族同各地回族一样,以伊斯兰教的三大节日为自己的节日。其中最隆重的节日要算“尔的”节(开斋节)。
尔的节,是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为庆祝一年一度的斋月结束而举行的盛大会礼和其它庆祝活动,一般为三天。每逢节日这天,男人们一早起来,沐浴洁身,穿戴一新,先在家里念颂几段《古兰经》,后去清真寺参加会礼;妇女们一起床就开始准备丰盛的饭菜,等候亲戚朋友们光临。
节日的三天里,每个回族聚居的街巷、村庄里,人人携带礼物串亲访友,家家备下美食迎接客人。人们见面互道“色兰”,共祝平安,席间开怀畅谈,交流感情,充满着互尊互敬,团结友爱的气氛。在节日里,有兄弟民族的人前去祝福,大家俨然一家亲人。
尔的节的食品丰富多彩,值得一提的是花花、馓子、油果、蜜馓、油香等名目繁多的油炸面食。其中,特别是花花。心灵手巧的回族妇女们,仅以面粉加几样简单的食色为原料,即可做出披头菊、牡丹花、佛手果、凤凰展翅、鸳鸯戏水等五六十种以上的各式花花。这些花花看起来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吃起来脆酥适度,香甜可口。叫人看得眼花缭乱,欲食而舍不得下口。难怪有人称赞说,青海回族的花花是一种不可多得的艺术品,看看它就是一种美的享受。
圣纪节是穆圣的生辰和祭日,青海回族中的老教各派都遵行这个节日。圣纪节也是三天,一般在各自的清真寺里举行。圣纪节仪式的程序分为开经、颂经、完经三部分。从开经的头一天开始,十数名或更多的阿訇聚集一起,齐声高颂《古兰经》、《甘罗提》、《冥沙日》,赞主赞圣,并讲授经典与教义。届时,所属男女老幼都自愿到清真寺跪听,诚心祈祷,以求吉利。其间,寺里宰牛宰羊、炸油香、蒸馍馍,准备好丰盛的熬肉、杂碎、稀粥饭等招待所有来人,每天如此。临走时,还给每人奉送一双大油香,一块牛肉份子,以带给全家人“口到”。
青海回族的婚嫁
男女订婚的手续十分复杂。男方送了问包、茶包、彩礼等多次礼后,女方倒了果子茶,才算是订了亲。订婚后,即选定日子(一般为主麻尔日)举行婚礼。回族青年男女举行婚礼的前两三天,男女要带上蒸馍、羊肉给女方家送去,叫"催妆礼"。结婚那天,男方要去车接新娘。新娘要穿红衣服,洗大净,称"离娘水"。送亲宜早不宜迟,把新娘接到门口时,新郎要围着车转一圈,然后将新娘和送亲人迎进大门。同时,还要请全可人(即父母双全、子女双全、夫妻和睦的人)送亲。婚礼是由阿訇主持的。这天,由新郎,陪客以及新郎的叔叔、舅舅、兄弟等亲人组成的迎亲队到女方家里念“尼卡海”。仪式一开始,阿訇首先要当众令新郎背颂信仰箴言,提出有关宗教常识的一些问题让其回答,然后问长辈及新郎新娘是否真心同意这门亲事;最后念“尼卡海”──以阿拉伯语宣布他们的婚姻合法,并向新人祝福。于是,撒核桃枣儿,宴席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