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中国新闻奖评选最引人注目的变化是网络媒体首次参评,这一代表主流新闻价值观的最高奖项将网络新闻评论、网络新闻专题、网络新闻名专栏增列其中,说明网络新闻传播的地位与作用得到高度重视,参见《中国记者》,36页,2006(8)。同时也标志着网络媒体的身份得到官方的认可。
尽管网络媒体也有自己的局限性,但技术的进步会增强它对传统媒体的冲击力并与传统媒体形成互补。与网络的结合,是民族报刊业必然的战略选择。
新闻出版总署发布的2005年度报业报告,对未来趋势的一个重要判断是:报纸的数字化。这预示着传统媒体向着“数字化生存”的转型。报业的一场革命开始了,民族报刊自然不能置身于时代潮流以外。
高新技术是民族报业腾飞的基石。2000年,“新疆2000”多文种图书排版系统研制成功并投入使用,实现了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汉、英、日、俄、斯拉夫等十多种文字的混合录入排版。2003年11月,“多字体印刷藏文(混排双英)文档识别系统”问世,实现了藏、汉、英混排文本的识别,为藏文纸介文档转换为电子文档提供了有力支持。这些成就为民族文字报纸,特别是珍稀民族文字报纸的长久保存、走出小众化带来了福音与契机。
数字化支持、报刊与网络联合互动是民族报刊发展壮大的必经之路,也必将为其插上腾飞的翅膀。
3.用好用活政策,敢于并善于“摸着石头过河”
2000年,中央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从此,民族地区风云际会,民族报业应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实现跨越发展。从2002年起,中央财政部设立“万里边疆文化长廊”专项基金,每年安排1600万元专项用于内蒙古、宁夏等地区的文化建设;国家对大部分的民族报纸实行财政拨款、公费订阅等倾斜政策。2006年,国家民委拟重点抓好以下3个专项规划的组织实施:“兴边富民行动十一五规划”、“少数民族事业十一五规划”、“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2006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文化企业可以跨地区、跨行业兼并重组,鼓励同一地区的媒体下属经营性公司之间相互参股。
在2007中国西部文化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上,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孙寿山透露,国家将明确民族文字出版机构的公益性质,已经或即将出台一系列有关民族新闻出版业的扶持政策:参见《中国民族报》,2007年8月28日,第1版。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国家出版基金将对少数民族文字重大出版项目予以扶持;国家将设立少数民族文字出版专项基金,加大对少数民族文字日常出版工作的扶持力度;“十一五”期间继续对少数民族自治地方的新闻出版业实行增值税、所得税优惠政策;将给予民文报刊在创办和刊号调剂上的支持,逐步实行西部地区农村、基层的党报和少数民族文字报纸、期刊的免费赠阅等等。
这些政策上的优势,为民族报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强的后盾,民族报业只有用好用活远些政策,大胆思变,勇于创新,在市场大潮中历练壮大自己,才能不辜负党和国家的厚望,圆满完成肩负的重担。
4.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少数民族报刊工作者队伍
中国报史上有一份久负盛名的报纸,它由中国近代少数民族报人英敛之(满族)创办,迄今已逾百岁,被誉为“新闻界黄埔军校”,它就是赫赫有名的《大公报》。《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为近代108位杰出新闻工作者设立了专门词条,其中《大公报》人有13条,占1/9强。名列《中国新闻年鉴》“中国新闻界名人简介”栏的《大公报》编辑记者有50名之多,是所有汉文报纸中最多的。参见大公报社长王国华:《记录百年历史,见证时代风云——写在<大公报>创刊百年之际 》,载《人民日报》,2002年6月7日,第6版。如果当初没有那些后来被称为“杰出新闻工作者”和“中国新闻界名人” 的记者、编辑们,就不会有辉煌百年的《大公报》。无数媒体的经典个案都说明人才是报业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