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整个报业的竞争形势看,占据主体市场的是都市报、商报、晚报和机关报。由于机关报拥有财政扶持的“护身符”,在经营管理体制的改革上迈出的步子不大,在竞争中处于较为被动的地位。在新疆报纸中,党委机关报、行业报、专业报均由政府财政或主办单位拨款出版,盈利的12家报纸均为晨报、晚报、都市类和生活服务类报纸,且多为汉文出版。目前,新疆14个地、州、市党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2个师党委机关报,均不能自负盈亏。
管理体制上的落后以及发展前景、工作条件和待遇水平等方面的差距,使民族报业难以吸引高素质的人才。另一方面,少数民族文字的报纸受民族限制程度较高,工作人员一般都是本民族内的“近亲繁殖”,在用人上,缺乏必要的约束与激励机制。
3.产品质量堪忧
报纸必须有精干的作者队伍以及充分的、有分量的稿源,才能保证稿件报纸的质量。民族报纸的“民族”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它的“少数”特色:“少数民族”毕竟不是一个大众化的话题,对此感兴趣且能挥洒文字、乐意赐稿的名流毕竟有限。这造就了它们某种程度上的“小众化”,也影响到了其质量、声誉和社会影响力。
民族报刊内部管理缺少相应的奖惩机制和激励机制,从业人员的创新意识和知识储备缺乏制度上的保障。这形成版面较为单调、选题相对单一、领域相对狭窄的局面。在新闻价值判断上,民族报刊仍未摆脱以宣传和灌输为主;在报道方式上较为老套,文风僵硬,文体死板;在报刊定位上,政治色彩较浓,时效性差,服务性差。
(三)应对之策
面对市场规律与市场浪潮的冲击,面对全球报业普遍不景气的大环境,民族报刊怎样才能有更大的作为?民族报刊应该采取什么对策?
1.切实贯彻“三贴近”原则,营造良好的内外环境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受众是新闻宣传工作的指南针,是媒体长盛不衰的法宝。报刊要关注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关注百姓生活,办出人文风情,多出精品。而少数民族地区丰富的文化和物产资源以及自然风景都是内地报刊所缺少的报道资源。因此贴近少数民族地区、贴近少数民族群众无疑是其发展成熟的前提。
中国的民族地区地处西部边疆,交通不便;高原、沙漠、干寒等自然条件,经济的落后等天然障碍加剧了民族地区的偏僻与封闭,“老、少、边、穷” 这些特点决定了民族报刊的生存环境。要走出封闭的状态,步入全国读者的视野、乃至融入世界报业舞台,营造良好的环境是民族报刊的必由之路。
2000年4月,“10+1:相约在西部” 拉开了西部大开发活动的序幕,也引发了民族报刊的新气象。报刊学界与业界对话、联合办报、异地办报、网上交流、东西互动,乃至登陆海外,民族报刊业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2003年,全国少数民族地区报业研究会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开幕,来自全国15省区72家单位的18个民族的代表欢聚一堂,共商民族新闻事业发展的大计。
2.以高新技术武装少数民族报业
在西班牙举行的世界传媒会议上,传统媒体的高管们听到这样一个观点:如果离开网络和数字,报纸将没有未来。
互联网与无线通信技术经济而便捷地连通了全世界,这些技术极大地淡化了民族地区地域方面的天然劣势,为民族报刊的发展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撑。
2006年7月1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十八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6年6月30日,中国网民人数达到了1.23亿人,比去年同期增长了近20%。中国“网民大国”的时代已近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