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面临的问题
1.报刊业市场不成熟
一个突出表现就是报业结构不平衡。民族自治地方的报纸结构中,党报在种数、报龄和人力、财力上,具有先天优势,是各自治区报业体系的核心。但其他类型的报纸数量则严重不足。以西藏为例,2003年底,西藏共有报纸20种,其中党报12份,晚报1份,都市报1份,行业报6份。其他自治区情况也大致相同。成熟的报业结构应该是:主导型的领袖报+边沿型的市场细分报纸,而少数民族报业尚未挣脱襁褓,亟待增强其游走于市场的能力。
报业的发展与当地的经济水平、教育交通状况、居民习惯都有密切关系。民族报纸基本都集中在较发达的自治区首府或周边的大城市,造成了报纸的区域分布过于集中。银川集中了宁夏回族自治区17种报纸中的13种,占全区的76%,而该区几年前刚成立的中卫市目前尚无一家报纸。拉萨有7家报社、12种报纸,而整个西藏自治区仅有20种报纸。南宁集中了广西壮族自治区60%以上的公开发行的报纸。报业的分布不平衡,不利于整个民族报业的健康发展。
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落后,报纸的发行量低,使得少数民族报业的广告发展水平在全国报业中处于落后的地位。2000年,西部地区10省区报纸广告营业额仅占全国总额的8.43%。一个国家、地区经济越发达,其广告经营总额占GDP的份额就越大。国际平均水平是1.5%,中国平均水平是0.79%,而宁夏回族自治区仅占0.3%。近年来,广西报业发展迅猛,报纸总印数、平均期印数在5个自治区中均居前列。《广西日报》社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报界老大,下有5报3刊1个网站,但只有《南国早报》收入过亿元。2002-2004年,广西报纸广告收入以每年25%的速度增长,但其广告年收入亦仅为广东的1/17,占全国的0.01%左右。西藏自治区的20种报纸中,有经营广告能力的仅《西藏日报》、《西藏商报》、《西藏广播电视报》、《拉萨晚报》4家,其他几无广告收入。并且上述几家报纸的年广告收入总和亦不如广州、深圳等城市一家畅销报纸的月广告收入。
发行量是报纸的生命线,直接决定着报纸的兴衰。但除了经济较发达地区的汉文报发行还算乐观外,大部分民族文字报纸的发行形势严峻,有的民族文字报只发行几千份甚至几百份。例如,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县委机关报《察布查尔报》,作为目前中国和世界上唯一的锡伯文报纸,只在该县发行几百份。《西藏日报》虽然已进入全区各个角落和全国大、中城市,汉文版每天发行2.1万份,藏文版1.7万份,但该报的零售量仅占0.6%,99%多依靠订阅发行,其真正的市场生命力可见一斑。
边疆地区的报纸发行主要依靠邮政系统,但民族地区大多地处偏远,交通不发达,人口分散且流动性强,造成报纸的投递不便。即便是已经自办发行者,也只能集中在首府及周边的大城市。邮局发行只能到乡镇,大部分行政村未通邮路,形成发行区域上的“盲点”。加之少数民族本身人口数量的限制(目前中国有22个人口较少的民族,总人口64万)及语言文字障碍等原因,民族文字报纸的发行举步维艰。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大张旗鼓建设“民族文化大区”,但是至今,也没有一份发行超过10万份的报纸。2003年,全国平均期印数在25万册以上的期刊共126种,但其中没有民族文字期刊。
按中国社科院《小康社会指标体系》提出的目标,每千人报纸拥有量应为75份,据有关资料显示,“十五”期间,中国的千人日均拥有报纸量已突破80份,京、沪、津三地每千人报纸拥有量更是分别高达289、253、183份。目前,西藏自治区每千人报纸拥有量仅12份,宁夏回族自治区不足30份。“十一五”期末中国报业的发展目标是千人日报拥有量达到107份,对民族地区的报业而言,要实现这个目标,的确是任重道远。
2.经营管理体制落后
由于大部分民族报纸依靠国家财政拨款,尚未改变计划经济条件下办报的状态,民族报业迄今未形成竞争的局面,经营管理体制滞后于市场经济的发展。民族地区的报业经营基本以发行收入为主,广告、印刷及多种经营大多只占很小部分。有些报社甚至没有专门的发行人员,读者意识、市场意识淡漠,这与市场经济时代的“大市场观”是格格不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