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事业,历经百年的兴起、发展、繁荣几个历史阶段,目前已经形成了较为系统、多语种、多层次、多渠道的特色鲜明的新闻传播体系。其中,少数民族报刊,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字报刊,始终是中国民族地区最贴近基层群众的新闻媒体。
一 历史的简要回顾
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事业兴起于20世纪初叶。最初10年,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出现了用蒙古、藏、朝鲜、维吾尔、满等民族文字出版的近代化报刊。《婴报》、《西藏白话报》、《月报》、《伊犁白话报》是最早的一批少数民族文字报刊。
少数民族现代报刊萌芽于五四时期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并出现了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时事期刊。20世纪三四十年代是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事业发展的第一个阶段,这个阶段少数民族文字报纸数量、种类增多。蒙古、维吾尔、哈萨克、朝鲜、锡伯、满等7个民族已有本民族文字的报纸,蒙古、朝鲜、维吾尔、哈萨克、锡伯等5种文字的报刊尤为发达,并已具有现代报刊的性质和规模。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事业进一步发展阶段。1950年,中国有少数民族文字报纸21种。中国少数民族报纸在这个阶段,成为党和少数民族联系的纽带,担负着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地区社会主义建设的光荣使命。
“文化大革命”的10年是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事业发展的特殊年代。在这场空前浩劫中,少数民族新闻事业跟全国的新闻事业一样,成为重灾区。绝大多数民族文字报刊被查封或被迫停刊,保留下来的仅有自治区首府的党委机关报或者历史比较悠久的几张报纸。许多民族新闻工作者以“莫须有”罪名遭到迫害,各种专业技术人员锐减,在“文化大革命”之后出现人才“断层”。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民族报刊取得了长足发展。20世纪八九十年代是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事业繁荣时期。据统计,20世纪80年代初叶,中国已有84种民族文字报纸,用17种少数民族文字出版;有153种民族文字期刊,用11种民族文字出版。
二 少数民族报刊的现状
(一)概述
近年来,民族报刊绝对数量虽然没有明显增多,但种类趋于齐全,呈现多样化态势;报纸质量不断提高,影响力不断扩大;少数民族新闻工作者队伍不断壮大,人员素质不断提高,业务能力不断增强;技术不断改进、日益现代化。
据不完全统计,2003年中国共出版12种民族文字的报纸88种,合计平均期印数81.81万份,13130万印张。与2000年相比,民族文字报纸增加了4种,总印数增幅达30%。到2005年年底,有99种民族文字报纸,用13种民族文字出版;有223种民族杂志,用10种文字出版。少数民族文字报刊体系更加完整,内容更为丰富。
21世纪,少数民族报刊进入蓬勃发展时期,成为中国新闻事业不可或缺的生力军。虽然受国家总量控制、党政部门报刊治理整顿、报业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少数民族报刊仍然呈现平稳发展态势。对少数民族报刊业来说,新世纪的许多日子更是值得纪念和回味,它们是少数民族报刊业发展的里程碑,标志着少数民族报刊业进入了有史以来最为辉煌的时期:
2001年初始的一周之内,民族报刊捷报频传。是年元旦,《中国民族报》诞生,成为新中国第一份也是唯一的一份中央级民族报。同日,雪域高原也推出了首家商业报纸《西藏商报》。1月6日,中央级民族期刊《民族团结》正式更名为《中国民族》,以汉、蒙古、藏、维吾尔、哈萨克5种文字出版。
2003年,《中国民族》杂志英文版创刊,中国少数民族报业大踏步走向世界,足迹远涉全球180个国家和地区,填补了民族报刊业的空白。
上一篇:循化县政府领导赴玉树灾区看望慰问受灾干部群众
下一篇:宝鸡之“宝”亮相世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