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青海人”系列报道之化隆人
分享到:
2010-05-06 20:17:54 【来源:西海都市报】 点击:
  化隆历史名人一览(部分)

  -桑哥,元朝初年宰相,青海化隆人,藏族。他出生于南宋理宗时期一个名叫古葛玛的部落中,少年时就非常聪明,青年时代便能通诸种语言。他由一个小小的翻译官吏平步青云升为一朝宰相,很是精明能干。而且,他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整顿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

  -李文实,1914年1月12日出生于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县甘都公社甘都街。他师从顾颉刚大师,先后承担青海民院汉语言文学系本科生中国文学史、少语系硕士研究生中国古典文学课程及辅导讲座,并编写了几十万字的《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读辅导讲话》《中国史籍举要》《诗经》《楚辞》等讲稿。特别是对西北的历史、文化、地理、风俗的考察和对青海地方史志的整理编纂作出了突出贡献。自1980年以来,先后在《青海社会科学》《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等刊物上发表《读〈青海地方史略〉琐议》《再谈〈青海地方史略〉》《青海地方史札记》《吐谷浑族与吐谷浑国》《有关吐谷浑历史上几个问题的探讨》《西陲古地甄微》《黄河九曲新考》等著作、论文。其中,《西宁府新志与杨应琚》一文,获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西陲古地与羌藏文化》获青海省第六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话说青海人”系列报道之 化隆人

  李成虎说化隆人

  李成虎笔名程宏,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省文联委员,省诗歌学会理事,化隆回族自治县文联主席。1990年开始文学创作,文章散见于《散文》《阳光》《岁月》《青海湖》《雪莲》等刊物。先后出版小说集《精神栖居的家园》,散文集《遗忘在田间的犁铧》,长篇报告文学《嗨!化隆人》等。这位土生土长的化隆人,出生在化隆县的一个小山沟,在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岁月的雕刀在他的脸上刻下了道道皱纹,每一道皱纹都是对化隆人一个深刻的见解。

  记者:根据李文实先生的观点,化隆地区是羌族生活的地方,后来其他的民族不断迁入,构成了现在的化隆人。多年来,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化隆成为了一个军事重地。这种历史特点,对化隆人有什么影响?

  李成虎:化隆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据史料记载,历代都有汉族迁入。中原汉族中有经商贸易的,也有远避战祸的,还有流谪官吏和戍边兵丁。综合各种情况,这些人当中极少有文绉绉的人,他们剽悍而豪爽,他们重武轻文,这正是今天的化隆人相对高大健壮、不大讲究繁文缛节的缘故。文化对人产生好的作用,同样也产生副作用,文化的副作用体现在:文化让人胆小怕事,做事犹豫不决,临是非缺少风骨和血性等。我认为化隆人是文化副作用影响较小的一个群体,他们更具有人性中较为自然的优点。

  记者:说到文化,这些年,化隆县在着力抓教育。前些年,我在采访中了解到,为了把教育搞上去,老师们确实花了不少心血。您对这一点怎么看?

  李成虎:穷不怕,就怕文化差距。化隆人知道自己的文化基础差,底子薄,所以对教育非常重视。化隆人不缺胆,不缺聪明,输就输在文化教育上。我们也清楚,一个有出息的读书人可以改变一个家庭,甚至是一个家族的命运。在这种情况下,1997年化隆县创办《荒原春》小报,填补了本县没有文化刊物的空白。2006年,经过青海省新闻出版局的批准,小报变成了文学双月刊杂志。《荒原春》不仅培养了一批文学新人,而且也在省上有了小小的名气。现在,我们拥有一批热爱文学的青年,他们把一腔热血献给了《荒原春》。同时,我们这个杂志还在县上搞了“首届‘感动杯’中小学生征文大赛”,学生们的积极性非常高。是啊,这样的一次活动也许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它的意义非同小可。

  记者:“拉面经济”已经成为了化隆县的一个品牌,这在某种意义上也反映出了化隆人敢闯敢拼的精神风貌,您的作品《嗨!化隆人》中,对在外拼搏的化隆人给予了高度赞扬,能不能细说一下化隆人的这种特点?

  李成虎:生活往往是不平衡的,它常常给人许多的苦难;生活往往又是公正的,当你拥有苦难后,同样也会有所收获。我出生在这片土地上,说实话,这里确实贫困。但是,苦难是一种财富。不怕吃苦的化隆人敢于远离家乡,不恋家,到外面去寻找出路。我在出版《嗨!化隆人》这本书时,赵乐际同志写道:“海东农民群众在实践中,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路,创造了‘拉面经济’,使大批贫困农民走出山门,跨进城门,不仅走出了一条脱贫致富的大道,而且开阔了眼界,转变了观念,换了个活法……”

  记者:您说到有些化隆人不恋家,敢于出去闯荡,这是不是说明他们乡土观念比较淡薄?

  李成虎:恰恰相反。化隆人的乡土观念并不淡薄,好多化隆人在外面经过多年的奋斗后有了一定积蓄,会毫不犹豫地拿出血汗钱来支援家乡建设。他们不管走多远,最后都要落叶归根,多有钱都要拿回家来花。除此之外,化隆人还非常好客。我们常说穷家有个穷安排,你只要到了化隆人的家里,他会尽能力来招待你。

  记者:放眼望去,我省许多单位的领导岗位上常常会有化隆人的影子,您怎么看这一现象?

  李成虎:地理环境对一个群体的性格往往有很大的影响。就拿甘肃省的一些地区来说,越是贫困的地方越会出人才。同样的道理,化隆县的独特地理位置,使得祖辈生活在这里的人拥有了吃苦耐劳的资本,他们认真做事,真诚做人,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当然在领导岗位上相对其他地方的人自然就多一点。正因为化隆人的这种人生经历和阅历,使得他们在领导岗位上有所作为。(作者:祁万强)

  七嘴八舌说化隆人

  ●孙郡说:“化隆人苦性大。天南海北都有他们的影子,他们在异乡工作,的确吃了不少的苦。”

  ●张新国说:“拉面让化隆人富裕了起来。但是,他们在为人处世方面还是显得比较谦虚,不张扬。”

  ●逯启新说:“有些化隆人脑袋瓜非常灵活,他们能及时抓住商机,创造财富。”

  ●吴雨芬说:“我个人认为,善于交际是化隆人一个比较显著的特点,在和他们交往的时候,他们会很快和你走到一起。”

  平常心看自己

  ●赵贤惠说:“化隆人确实能做到有事就帮忙。我女儿说过,我跟什么地方人打交道,就讲那个地方的话,但平时一定要把家乡话讲好,因为连家乡话都说不好,还会有谁帮你。”

  ●李新军说:“化隆人好客,有客人到家,会把最好吃的都拿出来,打死不装穷,家里没有好东西了,连老母鸡都拿出来待客。”

  ●周秀兰说:“化隆人有个特点,就是不管他走多远,最后都要落叶归根,多有钱都要拿回家来花。”

  ●李成安说:“化隆人的凝聚力是没说的。在外地,如果是某个化隆人有什么为难的事,要请老乡帮忙,大家往往都不会推托。”

  记者手记

  夜的帷幕,有力地垂落下来。墨蓝色的天穹中镶嵌着无数颗星星,它们眨着眼睛,俯视青海大地。

  西宁人的包容、乐都人的文化、贵德人的质朴、柴达木人的自信、化隆人的勤劳,在我们的版面上一一得到了展现。五期“话说青海人”系列报道已经结束,但总有些恋恋不舍,青海大地上还有更多的人群需要我们去关注,他们的人文、他们的心理、他们的社会意识形态……

  但是,由于版面有限,我们只能忍痛割爱,暂时放下这些隐藏的新闻富矿,等待以后再次挖掘。

  在此,向支持我们采访的王文泸、董生龙、刘水、王湘江、李成虎等诸位老师表示诚挚的谢意。

责任编辑 哈 斯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青海人 化隆人

上一篇:宗教文化与青海地区信教群众的社会生活
下一篇:中外穆斯林欢度主麻日(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