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仲秋,广袤无垠的祁连草原已开始收敛绿意。
距祁连县八宝镇50多公里的边麻草原,一位名叫马守栋的普通牧民,因在发展现代畜牧业中,对生产方式进行的大胆变革,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
新生事物诱惑人。我们决定走进边麻草原,探访这位多少带有神奇色彩的牧民。
在草原上工作了二十多年的县畜牧业协会副会周元峰向我们介绍这片草原的变革史。上世纪80年代的牲畜大包干和90年代初的草山承包引领祁连草原进入历史上发展最快的时期。然而小而全的经营方式,虽品种齐全却难上规模,牧民增收只有依靠加大牲畜数量,结果造成过量超载;生态恶化,草场面积固定和人口、牲畜数量的增加则导致草畜矛盾逐步升级。现有的生产方式还造成了许多剩余劳动力。
又是一道急需破解的牧业生产发展难题,摆在祁连人的面前。
到达野牛沟乡边麻村,想见的马守栋两天前下西宁,联系牛羊销售。其他村民饶有兴趣地给我们叙述了马守栋和他离不开的牛羊、草原的事。
几年前,夜思梦想致富的牧民们发现,草原上出现了二个令人费解的“怪”现象;有经济实力的养殖户想扩大养殖规模,但没有足够的草场;而贫困户、无畜户由于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和经营能力对草场进行围封管护,使草场资源白白的浪费。
为什么不能让养殖大户与有富余劳动力、有草场、牲畜少或无牲畜牧户联合起来,实现优势互补呢?
这可是一个说着明白、做着费劲的事。马守栋决定趟这条路子。2004年,他试着把一个无畜户德操场流转过来,对畜群优化组合,对人员进行分工,安排家里多余的劳力进城务工,效果很好。2006年,由他倡导又成立良种畜选协会,吸引8尸人家分别以草场、牛羊、出售牛羊育肥的利润分成等多种入股形式组成联合体。经济雄厚、具有较强经营管理水平的马守栋,与那些草场少、牲畜少、经济条件差、没有生产经营能力的牧户联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参与管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管理新机制。
这个共有32人、草场26580.1亩、牲畜5427头(只)的联合体组成后,负责人马守栋立即开始调整牲畜,组建了生产母畜群、牛羊育肥群、羔羊育肥群、良种畜选育群,并整合草场和各类基础设施,按草质配畜,实行划区轮牧,统一进行畜疫防治和饲草种植,实行定员定岗定工资,对富余劳力进行转移。这样不但可以解决养殖大户的草畜矛盾,而且又能解决无畜户的草场利用和管护问'题,还能空出多余劳动力发展二三产业。养畜要有高回报,就必须走科学养畜、建设养畜之路。马守冻出资购进育肥羔羊2000只,育肥羯羊780只,育肥牛350头,对原有畜群结构进行调整。
数字最有说服力,只要是真实的。乡干部和马守栋家人,给我们采访的一行人算了一笔账:联合体年可产出的育肥牛羊、羔羊、酥油;曲拉等,可实现总收入283万多元;其中纯利润41万多元;人均收入1.48万元,新增8000元,这个数宇已经大大高于单靠草场转包的收入。而外出务工的10人年均收 入也可达到12000多元。
这下,在边麻村引起“前所未有”的轰动。边麻村人,似乎从这组激动人心的数字看到这片草原诱人美好的前景。“谁不想过上好日子,牧民日子过红火了,我们当干部的也好干。”野牛沟乡乡长孔庆虎说,马守栋和他的经营联合体,说白了走的是草原畜牧业实现集约化、现代化的路子。走这条路,泌须解决两个环节上问题:生产、销售和忧化牲畜品种。“边麻村的集约化经营实质上解决了第一个问题。现在,在解决品种优化的问题上,我们也正尝试使用集约化经营的办法。”
太了不起了。马守栋和他的经营联合体解决了第一个发展畜牧业的棘手问题,就让联合体的所有牧民看到希望,并且得到看得见的实效,我们猜想,第二个问题的解决,联合体的所有人,一定会抱上一个金娃娃。这是我们的希翼,也应该说是联合体牧民的企盼。
距离马守栋家不远的干沟,200头强壮的纯种野血牦牛在高山草场上恣肆奔跑着。这里就是由乡政府投入8万元,引导8户牧民入股共同建立的祁连山型野血耗牛优良品种繁育基地。通过集约化的手段,这个基地的优良种群迅速扩大,并初步建立起较完备的科学养殖体系,仔牛成活率由过去的40%左右提高到75%。过去二头普通种牛卖价在3000元左右,而这里的野血品种最低也可卖到8000元。优化组合还解放了6户人家的劳动力,其中3户人家已腾出手专门搞饲草料基地建设,既能靠卖草挣钱,也可帮助基地防范自然灾害的侵袭。优良耗牛种群的不断扩大,既能为集约经营户增加更多收入,也可从更大层面上优化当地耗牛品种,为当地现代高效畜牧业发展打下品种根基。
边麻草原的变革正激荡起周边地区改变旧有生产模式的愿望,与边麻相邻的另一个村子达玉也有6户牧民自发联合组建了天源牛羊育肥基地,把集约化经营的新理念变成了现实。
更让马守栋想不到的是,他趟出的一条路子,竟然成了祁连草原牧业发展的新模式。前不久,祁连县在他的家门口召开了全县牧业集约化经营现场观摩会。
我们应该怎样与草原和谐相处?中国最美的草原之一祁连,正在变革中破题。
责任编辑 哈 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