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说,把郎木寺说成是‘世界的郎木寺’,更符合郎木寺当前的定位。”唐涛局长说。
感受郎木寺
1993年便在郎木寺街头开张营业的“丽莎咖啡屋”也许将成为一个很难复制的传说。
机缘巧合,居住在郎木寺的回族妇女吴丽莎学会了做西餐,她的家成为当年来此游览的外国客人唯一能够吃上“家乡饭”的地方。于是,这个远在西北高原小镇简陋的咖啡屋,居然出现在了巴黎、伦敦等都市的旅游手册上。“丽莎咖啡屋”的成功范例,使得方圆不足一公里的郎木寺小镇近年来出现了30多家类似的酒吧、茶座。旅朋青年旅馆就是其中之一,木制的门面十分别致,门口立着一块木牌,上书:“背包客之家”。
走进小店,右侧是一间悠闲的酒吧,左侧的木制楼梯连接着二楼的客房。有人告诉记者,“背包客之家”由本地一对藏族父子在打理。父亲西日布是郎木寺镇仁贡玛村的村长,儿子拉毛加今年16岁,在碌曲县藏族中学读书。
酒吧中央,放置着一个大火炉,炉火很旺,上面的茶壶噗噗地冒着热气。酒吧的墙壁上密密麻麻贴满了游客的留言和涂鸦,旁边挂着一把吉他,书架上摆放着《读者》、《中国国家地理》等知名杂志。
中午时分,高原的阳光洒脱地冲进房间,这一刻,享受日光浴的冲动会突然袭来。
西日布邀请记者:“先喝茶,等晚上外出的人都来齐了,我们跳锅庄舞。”
郎木寺之夜,在等待中悄然而至。
尽管我们事先了解到,郎木寺的夜晚充满着张力,但走进郎木寺,我们还是不敢相信,深山之中小镇的夜晚,会在大自然里勾画出一幅四海一家的率真。
整条大街上的酒吧、茶座里都坐满了人,不同的曲调不时从街道飘过。一位游客说:“在城市,酒吧里只有酒具相互敲打的声音;在这里,你可以和同处一室的、互不相识的人同饮、同唱、同舞。”“背包客之家”也已坐满了人。刚刚完成郎木寺大峡谷徒步穿越的几位“驴友”凑在一起,在一张发黄的纸上,描绘着穿越路线图。不时有人端着咖啡,凑过来提醒穿越时应该注意的事项。“我们都住在这里,此前都不认识,但今天我们一起协作完成了户外穿越。”一位叫蒋琪的‘驴友’说道。“这就是我们的‘联合国’。”另一位来自云南的‘驴友’乐呵呵地调侃着,“你看,我们一行6人,来自云南、广东、上海,那边坐着的是两个俄罗斯兄弟,这是瑞典朋友。”说话间,这位“驴友”亲昵地搂住旁边一位身材魁梧的瑞典客人。
随着外国客人不断拥入,整个酒吧里外国人的数量居然超过中国人,猛然间看去,让人有种置身异国的“错觉”。
有意思的是,在郎木寺的酒吧里,中国人偏爱咖啡,而外国人更钟爱茶品。“郎木寺的夜晚,不同地区的人可以体验不同的文化,外国人品茶是感受中国文化,中国人喝咖啡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你在大城市很难找到这样一个地方——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会如此单纯。”一位“驴友”感慨地说。
吉他声响起,从抒情弹到摇滚,“驴友”纷纷把自己最“原生态”的腔调释放给大自然。“ok、ok,来一个,再来一个。”“驴友”们兴致高昂地向歌者挥手,酒吧里的热情再次被点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