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代末,不安于现状的王成友做了一个人生重大的决定:他要进驻可可西里无人区进行拍照,为攀登更高的艺术境界而继续努力奋斗!为了争取早日进可可西里,他东奔西跑与一支科考队取得了联系,一同进入可可西里,成为第一个涉足可可西里无人区的业余摄影者。而科考队员中有汉、藏、回等民族,给王成友在生活、饮食等方面带来了不便,但王成友以队友的身份同大家一道共度饥饿之日、寒冷之夜,并以坚忍不拔的毅力登上了海拔6000多米的格拉丹东雪峰,拍下了《寻找黄金的人》。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所拍的组照被《人民日报<海外版>》刊用,心血换来的喜悦和成功促使他更上一层楼。有所收获就有所付出,在一件优秀的作品后面,不知吃了多少苦,流了多少汗,就在可可西里无人区回来后,他因患肺气肿住了两个多月的医院,身在病中的他心里仍惦记着摄影,向往着大自然,牵挂着出门还未回来的摄影界的朋友。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期进入可可西里无人区的淘金者,图为淘金者在金床上筛金。
王成友摄(胶片拍摄)
作为一名少数民族摄影家,王成友深深体会到国泰民安离不开各民族人民的团结奋进,从而在他的大多数摄影作品中,闪现出民族之灵光,处处体现团结之精神。正因基于这种常年奔波积累,他的作品《民族的祖光》曾在中国太平洋历史学会民间文化艺术分会举办的“东方龙杯”民间摄影赛展中入选;在第二届国际民族摄影“人类贡献奖”年赛中,他的名字载入《人类3的记忆》大型画册,第三届“人类贡献奖”年赛中被载入《人类记忆Ⅲ》大型画册;1996年,作品《神奇的太阳湖》被送往日本、美国等国家展出。同年作品《藏族妇女》被送往欧洲、亚洲、非洲等国家展出,他的摄影作品时刻体现着继承、弘扬、奉献、繁荣的精神。弥漫着各族人民和睦团结、欣欣向荣的景象,散发着浓烈的高原气息和人文关爱,展现了我们这个时代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从他的摄影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摄影家的优秀品质。在艺术道路上他实现了自己为民族团结进步尽心尽力的夙愿,也为我省、为国家、为中华民族争得了荣誉。
“56个民族,56支花,56个兄弟姐妹是一家,56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是的,56个民族组成了中华民族这一个巨大的花环,屹立在世界的东方,而对于王成友来说,只能用事业的热情追求诠释对祖国和各族人民的无限热爱。王成友二十多年的摄影生涯,用其艺术家的独特视角,几乎用其全部心血,孜孜不倦驰骋在青藏高原上,用现代的摄影技术,摄取优秀传统文化的养分,摄取现代文明的硕果。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期进入可可西里无人区的淘金者的车辆陷入沼泽。(王成友胶片拍摄)
为此,他加强了与藏族、蒙古族、撒拉族等兄弟民族间的联系,在蒙古族的那达慕会上,在藏族的帐篷里,在土族人家的土炕上,在撒拉人家的果园里,处处留下他的足迹和身影。用他的作品记录了各族人民辛勤劳作和生活的情景,用镜头谱写出一曲曲动人的民族团结之歌。他的作品《摔跤》、《可可西里太阳湖》、曾入选《中国大西北摄影展》;作品《天池荡舟》曾荣获九省(区)第二届“大河之下”艺术摄影作品展优秀奖;1993年作品《天鳇》、《天鹅》在《首届中国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摄影艺术展览》中入选;作品《收获》于1998年在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办的“内蒙古白塔畜产中心”杯少数民族摄影艺术联展中获佳作奖;1999年9月荣获世界文化名人成就奖。
这几年,作为孟达天池度假村村长,他坚持学习政治理论,掌握法律法规、经济学等领域的知识,深刻领会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科学内涵。从发展旅游业,带动发展地方区域经济的全局出发,加大了对天池度假村的投入,完善服务体系,把度假村搞得红红火火。另外,在采矿业、服务业和个体运输等个体经济发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期进入可可西里无人区的淘金者,图为淘金者在金床上筛金。
(王成友胶片拍摄)
回顾这些年走过的路,王成友作风朴实无华,吃苦耐劳,是个典型的实干家。在追求摄影事业的征途上,体现出他对民族团结进步的美好心愿,也充分体现了一位热爱青海、热爱艺术的回族艺术家高尚的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王成友风光摄影赏析】
(责任编辑 贠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