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寺坊在回族文化传衍中的保障作用
分享到:
2010-03-24 19:26:54 【来源:穆斯林在线论坛】 点击:
      三、寺访构成传统的回族区域社会,并实现其内部的互动。
  
  1、文化认同是内部社会互动的共同精神纽带和基础,也是社会互动的共同精神语言,不论是个体在家庭里举行宗教礼拜仪式,还是到清真寺里参加集体仪式,乃至邀请清真寺里的阿訇到家里举行“尔麦里”,以及家里对文化元典《古兰经》的珍藏,既是文化认同的行为表达和族群交往互动的方式,又是文化认同构建、强化手段。同时,正是这种个体结构的高度一致性维系和强化了回族社会的网络结构,防止了网络的破裂,由此产生的亲和力与情感又成为回族社会结构的粘合剂。2、婚姻网络与回族社会内部的互动。家系和婚姻是编织回族社会亲属网络的经线和纬线,因此,婚姻家庭是内部黏合力最强的一种社会互动与交往。民族内婚制度构成了回族传统社会社会结构的又一个重要基础,也是传统回族社会结构的一个基本方面。保证伊斯兰信仰及其文化的传承是回族社会婚姻制度的基本前提。内婚制度在回族社会内部构建了与血亲网络并列的另一种网络:姻亲网络。内婚制度的实行成为回回社会伊斯兰信仰及其文化传承的一个保障,依靠相互的通婚,回族各社区以及回族个体间得以构建某种网络。
  
  四、结语:看似形散的回族社区正是通过各种不同的媒介构建了自己的社会网络结构,并通过各种资源的网络流动构建了“我们”,对大分散的回族社会的认识理解、回族的族群认同。在文化的显型层面上以清真寺为核心形成的围寺而居的社区,在文化的隐型层面上以共同的信仰和族群认同为集合点,这些结构在功能上是互惠互补的,共同发挥文化整合和族群认同建构、巩固的合力作用,形成了回族强烈的民族自我意识、民族的自我认同感。正是这样一个结构模式构成了回族社会的生命线,使得大分散的回族社会通过资源的流动在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宏观场域和“异文化”的语境中构建了自己的生存模式。



  
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
  
  参考文献:
  [1]杨文炯.《互动调试与重构:西北城市回族社区及其文化变迁研究》[M]民族出版社.2007.3
  [2]勉维霖.《中国回族伊斯兰宗教制度概论》[M].宁夏人民出版社.1997.4
  [3]周传斌,马学峰.《都市回族社会结构的范式问题的探讨—以北京回族社区的结构变迁为例》[J].《回族研究》.2004.3
  [4]忽雪峰.《浅论清真寺在回族文化传承中的作用》[J].《回族研究》.2002.2


(责任编辑 贠睿)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传衍 回族 作用

上一篇:我们穆斯林生活在牛街太幸福了
下一篇:用爱心温暖童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