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进入3月,又到了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求职的高峰。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中央民族大学学生就业处负责人呼吁:“相比高校毕业生就业,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更加明显,各级公共服务部门应完善对少数民族毕业生的就业保护性政策。”
据介绍,少数民族大学生很大部分来自于民族聚居区,学生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水平与发达地区比较起来还有差距,如果与发达地区毕业生参与同样的竞争,就业难度势必加大。但是,许多毕业生又不愿意到基层和西部就业,造成了就业期望值与实际需求不符。同时,一些少数民族大学生受本地区经济文化、思想意识的影响,就业意识保守,职业发展探索意识比较薄弱,就业主体意识不强,等靠的思想严重。
造成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民族院校的特殊定位决定其所办专业与市场经济需求不完全一致,一部分优势和重点学科为国家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设立,致力于国家民族问题研究。少数民族大学生很大一部分就读的是少数民族语言等社会科学类专业。相关专业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需求较少,供需矛盾突出。
长期以来,国家非常重视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对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的招生和就业给予了一定扶持。但随着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毕业生就业充分市场化以后,这种政策性支持力度不断减弱,对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不仅关系着少数民族人才的培养使用,也关系着民族的稳定和发展。中央民族大学学生就业处负责人认为,当前国家有关部门和各地政府应开展调查研究,会同民族类院校和社会用人单位携手做好少数民族毕业生的各项就业服务工作,积极帮助他们转变观念,鼓励他们回乡就业创业。对在非本民族聚居地区就业的少数民族毕业生,各级公共服务部门要完善对他们的就业保护性政策,要注意保护少数民族特有的文化、宗教、生活习惯等,避免因为生活问题产生的就业歧视和选择性放弃就业。政府可适当加大财政投入,以补贴的形式对在使用少数民族毕业生过程中为保持其生活习惯所产生的相关经济费用给予补偿。
同时,民族类院校应围绕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以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为导向,优化专业结构和布局,在重点扶植和建设优势学科的同时,加大投入建设满足少数民族地区社会需求的应用专业,建立适应社会需要的学科体系,着力培养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和研究型人才,努力提高民族类高校毕业生的综合实力。
(责任编辑 贠睿)
上一篇:携手共建美好世界
下一篇:宁夏签约广州亚运组委会提供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