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心不已的回族学者郝苏民
分享到:
2010-03-22 18:53:58 【来源:中国民族报】 点击:
  现在,郝苏民培养的学生已达百余人。他经常说这么一句话:“只有乏术的教师,绝无学不会的学生,只有靠专业知识和崇高师德去悉心培养,才可能教出对国家有用的人才。”生活中,他又像父亲一样和蔼可亲,每逢节假日,他会亲自为不能回家的学生在家下厨,改善学生伙食,使他们感受家的温暖,忘记异乡求学的孤独。十几年来,他所指导和培养的博士生、硕士生大都已成为我国民俗学、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领域中的骨干。

  新世纪的新工作

  2002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第一次进入我国公众的视野,当时许多人还不清楚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郝苏民已经开始投入到探索“非遗”学术价值的研究中。

  郝苏民认为,21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中国,正经历着历史上的重要转型期,几千年来口传心授的民族民间活态文化传统正面临急剧流变和消失。对此,郝苏民感到既痛心疾首又责任在肩。他思索着,中国高校和现行教育体制如何在民间文化资源的挖掘、研究、保护以及文化传承、创新方面发挥教育功能,以促成全球化中多元文化互动呢?

  郝苏民认为,大学现行教育知识体系中应当反映出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性和文化价值,“非遗”传承教育也应落实到学科创新、课程与教材改革中。在这样的理念指引下,他率先在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中开设了“口头理论与口头诗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研究”等新课程;同时,积极参与费孝通教授指导下的科技部、文化部重大课题“西北人文资源环境基础数据库”中“西北民族民俗数据库”部分,团结并指导五省区青年专家完成了近2000万字、2000多张影像光盘的成果。

  大西北是中国古文明的发祥地、少数民族的聚居区之一,有许多文化遗产还有待发掘、保护和研究,郝苏民恨不得有三头六臂,也恨不得时光能倒回20年,使他能有更多时间与精力来完成这个事业。但逝去的岁月难以找回,逐渐衰弱的身体也不再强壮,唯有培养出更多的新人,才能把自己的事业继承下去。他经常对学生说:“自然山川沟壑纵横,人生坎坷皆为正常。因而不必为一时的失落而丧气,也无需在喝彩声中找不着北。”平实之语,正是这位永值敬仰的老先生的写照。我们似乎看到了他跋涉在西北大地上留下的深深足迹和夕阳映照下那坚挺的背影……

(责任编辑 贠睿)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回族 学者 郝苏民

上一篇:走进帕米尔高原上的杏花村
下一篇:西宁穆斯林民族风情一瞥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