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帕米尔高原上的杏花村
分享到:
2010-03-22 18:41:21 【来源:中国民族报】 点击:


 

    拜合提汁老人出生于1896年,今年已经107 岁了,老人依旧身体硬朗、头脑清楚,甚至还 能干一些简单的农活

 


这里的粮食主要是麦子,馕和面条是家家不 可缺少的食品



如果没有背景的雪山,谁也不会相信这里是被 探险家称作“地球第三极”的帕米尔高原。



这里很少见到外来的陌生人,淳朴善良的村 民们用好奇的目光看着我们。

    由于交通不便,杏花村的塔吉克族人很少与 外界交往,很多人一辈子生活在这个“世外桃 源”里,与世无争。

我最早看到有关“杏花村”的资料是在3年前,是西部某个省级报纸上转载的文章,写于80年代初。记得其中印象最深的句子就是“那里是真正的雪域世外桃源”。联想到某个英国专家在《人在高原》一书中写下的“人在海拔4000米以上地区将无法生存”的结论,“杏花村”这个名字就经常在脑海里隐隐跳动。

  第二次踏上帕米尔高原的时候,高山反应在心理上造成的恐惧就像山顶上偶尔飘过的云朵,转眼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于是,在塔什库尔干县城,我提出要去采访“杏花村”。

  我的提议立即遭到了陪同人员的质疑,诸如“那里没有路”、“那里没有电”、“那里没有水”、“那里没有氧气”等等。我不甘示弱,表示“只要有人,我们就要进去!”就这样我们在塔县民宗局阿菲亚提局长的带领下向“杏花村”出发了。

  “杏花村”位于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东南部的马尔洋乡,平均海拔3700米,乡政府距县城105公里,途中要翻过两座海拔4900米高的雪山。一路上沟壑纵横,山高坡陡,白雪皑皑、寸草不生。大约4个小时后,我们来到了乡政府驻地。稍事休息,用骆驼驮上设备,准备好马,开始向15公里以外的“杏花村”进发。

  虽然只有15公里的路程,但这15公里的确是没有路,只能骑马、骑牦牛或者骑骆驼进去。沿路山道非常难走,一面是高耸的雪山,一面是深深的沟壑,骑在颠簸的马背上,时常惊得一身冷汗。当我们翻过最后一道山梁时,立刻被眼前的景色吸引住了。

  杏花村散落在雪谷底部小河两旁的山坡上,整个村子沿着小河呈长条状分布,长十几公里,宽两公里,因村里种满杏树而得名。这个时节,杏树林的叶子一片金黄,与周围的雪山峡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村子里耕地青绿,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之声与涓涓的水声此起彼伏地应和,置身其中,仿佛步入了人间仙境,完全一派“世外桃源”的神秘景象。

  与周围寒冷的雪山不同,“杏花村”虽处在冰峰雪谷之中,但由于地势相对较低,气温较高,气候又好,是雪山高原上难得的植物生长区。这里不仅有适合放养牛羊的小片草原,人们还种植了蔬菜和粮食,日子过得富足而悠闲。由于交通不便,村子里的大多数人从生到死一辈子都生活在这个“世外桃源”里,与世无争。

  “杏花村”的居民是塔吉克族人,有56户人家,共计501口,平均寿命89岁,目前在世的百岁以上老人有4位。据村干部介绍,有一个叫谢日甫的老人曾经活到了120岁。

  塔吉克族人忠厚善良、热情好客,一旦有客人留宿,必要准备丰盛的晚餐。他们的主食以水煮的手抓羊肉、烤馕和面条为主,蔬菜有胡萝卜、西红柿、辣椒、洋葱、土豆、“卡麻古”等,饮品多为奶茶、酸奶、马奶子。吃饭的时候一般还要配上这里四季都有的杏、李、桃等水果。面对如此丰富的食物,我们只恨自己的肚子太小了。

  这里最值得一提的食物就是“卡麻古”。“卡麻古”学名“蔓菁”,草本植物,类似于内地常食的“大头菜”。不过这里的吃法不是腌咸菜而是直接生炒或煮肉,味道独特而营养丰富,被当地的人称作“长寿菜”,是人们每天必不可少的美味菜肴。

  这里村民的服饰和其他地区的塔吉克人一样,颇有高原民族的特色。男人爱戴黑绒高筒圆帽,下沿卷起,露出一圈皮毛。他们爱穿白色套头衬衣,外穿黑色“袷袢”,系布腰带,脚穿高筒靴。妇女则不分老幼都爱戴圆顶绣花棉帽,帽上披着大纱巾。

  塔吉克族人自古有热爱祖国的优良传统,历史上他们曾多次参加保卫祖国边疆的战斗。尽管杏花村地处帕米尔高原深处,居住在这里的人们也极少外出,但这里的信息并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闭塞,人们不仅知道奥运会将在北京举办,而且还非常关心台湾何时能回归祖国。当问起现在最大的愿望时,他们回答道,希望政府能早日将太阳能发电普及到这里,这样他们就可以在电视上看到外面的世界了。

(责任编辑 贠睿)

Array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帕米尔高原 杏花村

上一篇:律师提醒女性谨慎对待涉外婚姻 或人财两失
下一篇:壮心不已的回族学者郝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