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马善亭其人
马善亭(1884-1942),名德宝,字善亭,经名阿布都刺·赖赫曼,北京牛街人,现代译著家、社会活动家、知名阿訇。自幼学习阿拉伯语和浅显的宗教知识,及长,跟着伍郁堂先生读汉文。16岁时在清真寺听了王宽阿訇的演讲,深受启发,立志学习伊斯兰教经典。在叔父马瀛山的赞助下,投入王宽门下接受经堂教育,因学业和人品出众,得到王宽的赞赏和器重,后来王宽把妹妹嫁给了他。他除了学习伊斯兰教经典外,还利用闲暇时间学习英语,主动与来北京牛街清真寺参观的欧美游客交流,介绍牛街礼拜寺的历史和伊斯兰教。1905年秋,跟随王宽远赴麦加朝觐,并考察土耳其等国伊斯兰教务和教育状况,影响颇深。回国后,他又跟随来中国的土耳其学者学习土耳其文和古兰经诵读方法。1908年协助其师创办回文师范学堂。1912年,先后在北京筹办高等学校和国立法政专门学校,担任阿拉伯语教师。1914年被聘为教育部中央观象台阿拉伯语翻译和理事员。1915年王宽因年事已高,要求他协助其继子王朝尊创办《回文报》,担任编辑。此后十多年,先后在北京东四牌楼、教子胡同和河北张家口、泊头、北坞等清真寺担任阿訇。1928年回到北京,先后任花市清真寺阿訇多达十年之久。1930年应马松亭等人邀请,兼任成达师范学校阿拉伯语教师。此后,先后被基督教青年会和相关机构邀请作关于宗教和平运动、宗教与人生等主题演讲,沟通与基督教之间的交流与对话,受到穆斯林和基督徒的尊敬和欢迎。七七事变后,北平陷落。他不畏惧日本的利诱和胁迫,依然与日伪作斗争。长期的忧国忧民使他旧病复发,到协和医院诊治,实施手术后,身体逐渐康复。但不久他的父亲和女儿先后去世,倍感伤痛,病势恶化,1942年4月中旬去世,享年59岁。
二、早年宗教对话中的马善亭
马善亭早年参与宗教对话主要体现在跟随传教士丁韪良(1827-1916)学习希伯来语,与李佳白(1857-1927)的交流与来往。丁韪良作为基督教新教长老会传教士,来华的使命是传播基督教。在王宽的引见下,马善亭跟随丁韪良学习希伯来文。从语源学上看,有些阿拉伯字是从希伯来文来的,因为有阿拉伯语的基础,所以他学习希伯来语进步较快。然而,在当时中国穆斯林中,由于保守思想影响,一般不与教外人士来往,不要说跟着基督教徒学习希伯来语。王静斋阿訇曾跟随一王姓基督徒学习英语,不到两个月就遭到保守穆斯林的反对而放弃。马善亭在当时的环境下的行为,就是迈出了与教外人士对话交流的第一步。李佳白作为美国长老会的传教士,因先后在北京和上海创办尚贤堂以及《尚贤堂月报》、《尚贤堂纪事》和后来的《国际公报》等而被世人所关注。李佳白创设的尚贤堂最初是倡导基督教与中国儒教之间的对话与交流,邀请中国著名人士演讲,后来也逐渐扩大到与各大宗教之间的对话,北京的一些阿訇也曾被邀请赴尚贤堂作演讲。李佳白和王宽来往也较多,不时来牛街礼拜寺与王宽座谈。1902年尚贤堂迁到上海后,继续开展宗教之间的对话与交流。1914年,王宽因伊斯兰教务来上海,马善亭陪同,李佳白邀请王宽赴尚贤堂演讲,尽管王宽演讲的内容是围绕着伊斯兰教,但王宽的“忖思李博士,抱大同主义,创中外教务联合会,使各教互相联络,互相演讲,无彼此畛域之嫌,有交挽智识之益,法良义美,钦佩莫名!”的开场白的表述,对马善亭产生重要启发。此次来上海,马善亭接触了不同宗教的人士,听到了不同的声音,进一步拓宽了他的视野。1916年,李佳白亲自撰写了《赞成回教之理由》,刊登在王宽创办的《清真学理译著》上,受到各界穆斯林的好评。此后马善亭与李佳白建立了长期的联系,1921年李佳白的《国际公报》创刊后,一直给马善亭赠送,马善亭为了表示感谢,在他编译的《中阿要语合璧》中特别用阿拉伯语写了题为《谢李佳白赠国际公报函》,表达了对李佳白的敬意,肯定了李佳白在联合各宗教相互交流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并要求李佳白能更多地在《国际公报》上刊登奥斯曼土耳其的相关信息,以便唤醒这个沉睡的国家的国民。可以看出,早年与传教士的来往与交流为马善亭开阔了视野,为他后来与基督教对话奠定思想基础。
上一篇:《回乡婚礼》在京推广宁夏文化 两会期间每天一场
下一篇:“80后”人大代表毕红珍:从身边群众关心的事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