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知吧,哪怕远在海外
20世纪30年代初的上海外滩,一位来自云南的青年提着简陋的藤条箱只身登上远赴红海的渡轮,夕阳洒在黄浦江上,金黄色的波光映射到那张年轻的面孔,却掩不住脸上镌刻着的求学的坚毅神情。十年寒窗苦,1940年,他满载学到的知识回到祖国。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关怀和支持下,他与同事挚友们开创了中国阿拉伯语教学和伊斯兰文化研究的先河,为新中国在50-60年代与广大阿拉伯、伊斯兰国家建立友好外交关系,共同致力于反帝反霸、维护广大第三世界国家权益的斗争,培养了大批学术水平优秀的阿拉伯语人才。他就是中国阿拉伯语教学和伊斯兰文化研究界的泰斗——纳忠先生。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表彰其对中阿友好交往和中伊文化交流所做出的杰出贡献,授予其“迦沙阿拉伯文化奖”。
建国60多年来,一批批有志中国青年通过学习阿拉伯语和伊斯兰文化,投身到中阿外交、政治、经贸、文化、军事等领域的友好交往事业中来。60年来,在国家保护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关怀下,一批又一批中国穆斯林来到沙特、埃及等几乎所有阿拉伯国家学习伊斯兰教。
“求知吧,哪怕远赴中国!”提出1300多年后,中国学子不怕路途遥远分赴各个以伊斯兰教为国教的阿拉伯国家,通过学习阿拉伯语,钻研伊斯兰教,成为中阿友好交往的民间使者,为中华文明与伊斯兰文明交流架起友谊桥梁。
目前在利的中国留学生人人求知若渴,刻苦学习,待人友好,行事规矩,在众多的各国同窗中享有较好的声誉,展示了当代中国年轻穆斯林的良好精神面貌。2009年,在利中国留学生与印尼、马来、巴基斯坦等国学生共同发起并组织包括篮球、乒乓球、足球等项目的“小亚运会”,增进了与其他国家留学生的了解与友谊。
今天你们以祖国为荣,明天祖国以你们为傲。在一片欢声笑语中,新春招待会渐近尾声,一张张白皙年轻的面孔上流露出对亲人的依依不舍、对家庭的深深眷恋之情。一位来自甘肃读大三的同学紧紧地握住一位馆员的手,坚定地说:“使馆的关怀、同胞的关心,使我们产生更大的学习动力。我一定不辜负祖国的期望,毕业后为国家伊斯兰文化建设和宗教领域的对外友好交往贡献自己的力量!”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亲爱的同学们,祖国母亲等待你们学成归来的喜讯,使馆永远是你们在海外温暖的家!求知吧,哪怕远隔重洋。
(实习编辑 马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