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搅雪”是开封回族对一种武学状态的形象描述,指多种拳派并存相融而产生格外大的威力。清道光末年至上世纪三十年代,开封回族武学兼容并包,高手辈出,达到鼎盛,这个时期,被称为“风搅雪”时代。
因缺乏书面记载,清道光之前东大寺所习练的拳种已少为人知。道光初年,东大寺曾盛行“六路钻”,这是一种十分厉害的拳法,曾有“学会六路钻,天下英雄打一半”之说。据东大寺武术馆摔跤教练、河南省前摔跤队高手穆文明老师介绍,六路钻是他先祖穆万春所传。穆万春、穆景春兄弟原本是天津天穆镇人,他们练一身硬功,在官府镖局当差,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外号“穆铁人”。道光初年,因失手误伤人命,兄弟俩逃到开封,立脚东大寺传授武功。
道光中期,东大寺请七势门名师王伯和传授武功,七势拳与六路钻逐渐相互融合,共同发展。随后朱仙镇渐趋衰落,七势门中心逐渐转移到开封东大寺,在古城回族中的影响更深刻广泛。
道光末年(1850年),东大寺聘请沧州回族武术家黄明新传授查拳。查拳套路丰富,刀枪剑棍,来来回回很热闹,年轻人喜欢习练,查拳遂成为主流。但简练实用的六路钻、七势门并没有销声匿迹,而是与查拳长期并存,相互融合,取长补短。有财力的前辈高手,往往兼习七势拳和查拳,至少也把七势拳当做练下盘的基本功习练。黄明新所传查拳是否有别于一般查拳,这个问题已无从查考,但后来开封回族习练的查拳却特色独具,传承有序,被称为“黄派查拳”。
因多拳种融合发展,开封回族对拳理不断发展创新,形成独特的面貌,出现诸多高手,在各种擂台赛和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全国运动会上屡创佳绩。
黄明新三进东大寺
开封东郊某宾馆安静的房间内,李大明先生啜饮着热茶,悠然说起往事。窗外,风搅着雪花,正漫天飞舞。
李先生60岁开外年纪,看上去儒雅斯文,没有人介绍,很难看出是一身功夫的武学名人。他出身武术世家,善使双刀,被称为“就地十八滚双刀李刚”。他本人是开封黄派查拳第五代传人、开封振兴查拳研究会会长,对开封查拳历史最为了解。
查拳乃明朝末年回族人查密尔创立,是影响深远的回族教门拳法,也是中华武术宝库中的一颗明珠。查拳其初在山东、河北一带传播,大约在道光、咸丰年间,经沧州人黄明新传授,查拳才在开封传播开来。那时武林的事很少有文字记载,一般靠代代口耳相传。李大明随名师刘振兴习武时,听老师说过黄明新三进东大寺的故事。
黄明新的父亲是沧州查拳名师,带了不少徒弟。黄明新十七八岁时,功夫已很了得,他秉性高傲,一向不服人。有一次,他遭大师兄训斥,心中十分不悦,有师兄弟撺掇他与大师兄比武。黄明新年轻气盛,就动起手来。大师兄不敢伤他,步步退让,最后退到墙角,黄起脚照其裆部踢去,师兄来了个“墙上贴画”才躲过去。他父亲听到消息赶来,黄明新赶紧“蹿了”。黄父看到墙上的砖被踢进去两寸,不由得大怒,四处找黄明新算账,却没了他的踪影。
原来黄明新自知惹祸,不敢回家,决定前往开封东大寺投亲。一路风霜地过来,身上的衣服又脏又破,亲戚见状,忙去给他找衣服换。就在这时,黄明新听到东大寺南讲堂里阵阵“噼里啪啦”的声响,知道是在练武,就进屋去看。当时练武是不让生人看的,不经允许进去观看,视为“踢场”。黄明新“哗”地推门进去,横里吧唧地站到了中央。
那些人正练着七势拳,看到黄明新这样,就有人从后面“端住”他,喊一声“过去吧你!”把他甩在一把椅子上。
下手的人叫王兆祥,七势门名家,脚步快得野地能撵上兔,手上功夫也是一流。黄明新栽了个大跟头,连亲戚也不见了,扭头就走。
回到家,家里正急,见他突然回来,父亲十分高兴,黄明新就把开封之行说了。父亲说,你功夫不到。从此,黄明新苦练十三年,然后二次来东大寺,找当初端他的人。
再进东大寺的门,黄明新已有了大家风范,他向众人说道:各位多斯弟(回族常用语,意为兄弟),我是河北沧州人,练的是教门拳——查拳,想来试试我的功夫。于是露了一手“铁板桥”,但被七势门名家白三锡用“千斤坠”所破。黄明新二次失利,回家啥也不说,“黑了白里地苦练,那是真掏劲。”
数年后,他三度来东大寺,找白三锡要求过招。白这时已五六十岁,当初就知道他功力已十分了得,这时看他来势汹汹,就说,“你功夫不错,我不跟你交手。”黄明新就在大殿卷棚下“亮活儿”,没人上去跟他过招。阿訇觉得他与东大寺有缘分,就留他在寺里教查拳。
黄明新在东大寺传艺四五年,带出众多弟子,著名的有李占法、丁占魁、单三、李纲等。
高手辈出成就卓然
黄明新走后,其得意弟子李占法接替他传授查拳。李占法在东大寺传艺40年,培养出倪势林、郑德顺、李长松、陈宏保、丁存芳、赵如庆、杨世杰等众多高手,对查拳在开封的传播功勋最大。
李占法的弟子后来都立武学传授查拳,其中郑德顺、倪势林、赵如庆等成就最为显著,各自带出很多出色的徒弟,令查拳成为最为盛行的拳派,人才济济,高手辈出。
上个世纪初,中国出现各种擂台赛和运动会,在各种竞技场上,东大寺回族人屡创佳绩,赵如庆、李世英、白青山、丁全福等都曾是名声响亮的擂台英雄。1928年,冯玉祥将军倡导举办河南省武术表演大赛,以东大寺为首的回教会夺得团体总分第一名。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举行的第五、第六、第七届全国体育运动会上,开封回族武术、摔跤等项目代表河南省参赛,屡获佳绩。在全国运动会上,赵如庆荣获“武士”奖章,丁全福荣获测力冠军,被授予“全国大力士”称号,杜克勤获摔跤甲级组第一名,另有多名选手获武术银牌奖章。
值得一提的是,开封回民对西安武术界贡献巨大。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由于日寇入侵,不少开封回族迁到西安,其中包括杨世杰、丁全福、穆湘元、袁玉生、狄燕臣、狄良臣等著名武术家,他们后来定居西安,培养出不少武术高手。如著名武术家赵长军原籍就是开封,其武术启蒙老师是袁玉生,他曾蝉联六届全国武术全能冠军,与李连杰齐名,甄子丹是他的学生。
刘振兴传艺60年
黄派查拳的第四代传人可谓人才济济,就收徒授艺、传播查拳而言,刘振兴之贡献最为突出。
刘振兴生于1902年,曾任东大寺武术馆馆长兼总教练,他7岁开始习武,跟随祖父刘锡庆练家传七势拳,随后拜七势拳名家穆松林、李清和为师。十多岁时,他又拜多位查拳名家为师,师从倪势林六七年之久,受益最大。他从22岁开始教授武术,此后60多年从未间断。前年创立“开封振兴查拳研究会”时,他的弟子们聚到了一起,从40多岁到90多岁的都有,研究会的名字就取其名“振兴”,一时成为古城佳话。
如今69岁的李伯安是一位面容祥和的老人,1952年,开封顺河回族区在东大寺成立武术队,11岁的李伯安进入武术队,师从刘振兴。
当时他正上初中,只能下了晚自习去练,学校晚上八点半放学,走到东大寺已九点,其他人都练完走了,只有刘振兴老师在等着他,看着他练,然后指点,再教些新东西。初中三年,一直如此,无论冬夏,也无论刮风下雨。
李大明也是刘振兴的弟子,他习武较晚,中学时他的梦想是考清华、北大,但“文化大革命”打碎了他的美梦。毕业后,他到洛阳拖拉机厂工作,刘振兴有一些学生在洛阳,隔两三个月他就去教个十天半月。
李大明就是这时开始跟着练的。不久,他迷上了武术,周末时常请假赶回开封,找刘老师学。后来他调回开封,更是学得刻苦。
刘振兴一生习武勤练不辍,他80岁还参加武术比赛,86岁还从开封骑自行车到朱仙镇教武术。
李大明、李伯安等与师父刘振兴一样,习武不辍,每天习练,不管刮风下雨,不管春夏秋冬。同时,他们也都带出了不少徒弟。
近些年,老一代查拳名师相继去世,完整掌握查拳功法的人已为数不多,且年龄普遍偏大,传承上出现濒危状况。两年前,在李大明、李伯安等人的倡导下,“开封振兴查拳研究会”正式成立,在成功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又申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刘振兴是黄派查拳的第四代传人,曾任东大寺武术馆馆长兼总教练,一生习武勤练不辍,他八十岁还参加武术比赛。图为刘振兴在指导徒弟进行护手钩大刀对练。 翻拍资料照片
黄派查拳第三代传人赵如庆
翻拍资料照片
( 实习编辑 叶和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