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首坊”见证回族历史 “开封东大清真寺武学寻踪”系列之一
分享到:
2010-02-03 00:36:34 【来源:】 点击:
  襄阳城的顽强超出想象,蒙古军队久攻不克,双方僵持达五年之久。为了打破僵局,至元八年,忽必烈派人征调西亚炮匠。那时伊斯兰教国家造炮(实为抛石机)技术十分先进,能发射八百磅重的巨石。技艺高超的“西域木发里(今伊拉克摩苏尔)人”阿老瓦丁被派往大都(今北京),他带着徒弟“西域旭烈(今阿富汗赫拉特)人”亦思马因举家东来,在大都造炮成功,并训练出一大批穆斯林军士。

  至元十年(1273年)正月,阿老瓦丁和亦思马因率军以新型抛石机攻樊城,一举告捷,随即移炮攻打襄阳,一炮射中襄阳谯楼,“诸将多逾城降者。”宋将吕文焕遂降,襄阳之战宣告结束。来自西亚的抛石机一战成名,引起忽必烈的重视,元朝建置“炮手总管府”,以阿老瓦丁为管军总管、宣武将军。随后,在元灭宋的过程中,这种抛石机发挥了巨大作用。

  统一天下后,元朝开始着手安置数量庞大的军队,至元十八年(1281年),散居各郡的元朝穆斯林“炮兵”,在阿老瓦丁率领下,集中到开封屯田。同时,其他从中亚、西亚迁来的工匠、士兵、贵族和学者等,也分散定居到全国各地,大大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文明。元朝中期后,他们逐渐接受中原文明,采用汉姓汉名,使用汉语,但保留了大量阿拉伯语、波斯语词汇。在那个时代大背景下,他们不再像唐宋时的“番客”那样被视为外国人,自然而然地成为中国的一个民族。

  如今的研究者认为,回族的主体是元朝时东迁的西亚、中亚伊斯兰教信徒,唐宋时“番客”的后代,自然也成为回族的一部分。此外,很多皈依伊斯兰教的汉人、蒙古人、维吾尔人也融入了回族。

  元末明初,回族已人才辈出,朱元璋手下大将常遇春、胡大海、蓝玉、沐英等都是回族。常遇春攻打开封时,曾得到回族的大力协助。开封回族父老相传:元末明初朱元璋率军攻打开封时,手下大将常遇春对他说,“开封长期居住着大量回民兄弟,民风强悍,崇尚武术,匡扶正义,早就对元朝残暴统治心怀不满,如能和他们秘密联络,里应外合,夺取开封易如反掌”。朱元璋依计行事,果然顺利占领开封。入城后便在回民中招兵买马,开封东大寺的一些青年踊跃参军,朱元璋非常感动,遂亲笔书写了“精忠尚武”的匾额挂在东大寺大门上。此事开封回族代代相传,引以为豪。

  到了明代,伊斯兰教中国化进程彻底完成,回族最终形成。这个时期回族同样涌现出众多人才,如郑和、海瑞、李贽,等等,都在中国历史上名声赫赫。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回族 东大 清真寺

上一篇:西宁东关清真大寺2012年开斋节会礼8月18日隆重举行
下一篇:七势门,简练实用威力无比 “开封东大清真寺武学寻踪”系列之二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