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让青海感奋的亮点:民族团结进步篇
分享到:
2010-01-21 11:40:50 【来源:青海日报】 点击:


  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还促进了社会事业的发展,到2008年底,全省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8.6%,民族自治地方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8.7%,“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93.5%。

  新型合作医疗已全面覆盖民族地区30个县(市)的120万农牧民,参合率达96.5%。省州县三级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如今,群众就医实现了“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

  加快民族地区文化设施建设,建成了一批重点文化设施,全面实现了县县有“文化馆、图书馆”的目标,满足了广大群众文化生活的需要。“西新”工程和“村村通”工程进展顺利,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88.5%和94%。

  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建立,农牧区34万困难群众享受了低保,实现了应保尽保,使各族群众共享保民族团结进步成果,增强了凝聚力和向心力,加快发展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目前,青海各族干部群众,在这片祖国西部的热土上,团结一心,并肩奋斗,共同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新家园。

  冷龙岭下盛开民族团结之花——记门源县西滩乡西马场村

  在常年积雪不化的冷龙岭下,有这样一个村庄,全村聚居着回、汉、藏、土4个民族。这里的各族群众和睦相处,共同发展,哺育艳丽的民族团结进步之花。这就是门源回族自治县西滩乡西马场村。

  门源县西滩乡西马场村位于门源县浩门镇东侧4.5公里处冷龙岭下,毗邻县城,全村194户880人,其中,回族186户848人,占总人口的96.4﹪。

  携手播撒共同富裕的种子

  西马场村属于浅山地区,这里十年九灾。2000年为县定贫困村。村两委班子认识到,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核心,就是发展少数民族经济,让群众尽快脱贫致富。村“两委”立足本村实际,加强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和互助,倡导各民族团结一致谋发展,勤劳致富奔小康。紧紧围绕“稳定种植业、提升畜牧业,发展劳务产业”的总体思路,带领各族群众着力培育发展民族经济,通过大力调整种植业结构,走“一村一品”的特色种植路子,2009年,全村种植优质牧草800亩,“小荚豆”120亩。同时,积极发展农区养殖业,全村建起60平方米的畜用暖棚85幢,饲养优良品种奶牛127头,年产牛奶72.6吨,养羊1600只。有牛羊育肥贩运户45户,年育肥贩运牛310头,羊3500只。仅牛羊育肥贩运纯收入达70余万元。同时,依托“阳光工程”,组织村里富余劳动力开展劳务输出。通过几年的努力,这个村一举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2008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2600元,比2002年增加了600元。

  用心浇灌民族团结友爱之花

  在西马场村,各民族群众共同浇灌团结友爱之花的故事感动着我们:回族青年马明宝从事大棚蔬菜种植,年纯收入达到3万余元。他致富不忘众乡亲,将自己积累的技术无偿传授给本村汉族群众张景财。2005年3月,张景财也建起了塑料大棚和畜棚,发展种植业和牛羊育肥。如今,张景财一年仅蔬菜种植及牛羊育肥两项,就能挣近3万元,成为村里中等生活水平的家庭。2008年,他还盖了砖混结构的瓦房五间。

  牛羊育肥回族能手马红领、马生祥二人在搞好自家育肥贩运的同时,帮助本村汉族贫困户张德珍父子二人从事牛羊育肥,并与信用社联系,为张德珍父子二人担保贷款2万元。经过四年的努力,张德珍父子二人还清了所有债务,并投资3万元新建了5间砖木结构瓦房,摘掉了贫困户帽子。

  西马场村回族群众马天良自2005年开始,每年组织本村和邻村的100余名汉族、土族、藏族、回族劳务工在省路桥公司务工,劳务工年人均纯收入达8000余元,马天良还为家庭贫困的汉族、土族劳务工先后垫付购买化肥、农药资金1万余元。回族群众马生斌、马生成在春耕时节,积极帮助本村无畜、无机械、无劳力的汉族群众仲志梅翻地、播种。汉族泥瓦工张进平主动为贫困的回族老人杨世福修建砖木结构的瓦房3间。

  村里修建沼气池,回汉群众相互帮忙,修建沼气池43座。这个村的汉族群众张德珍主动为回族群众修建清真寺义务拉运沙石料10方。

  村委会出资2000元,帮助本乡上西滩村汉族群众维修饮水管道300米。汉族群众充分尊重回族风俗习惯,在春节期间请阿訇宰杀牛羊,回族群众到汉族家中拜年做客。“开斋节”等回族节日中,汉族到回族家中做客,形成了各族群众礼尚往来、亲如一家的氛围。

  西马场村各族群众之间已形成了互帮互助,和睦相处,团结发展的良好局面,形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各族群众的精心培育下,民族团结之花越开越鲜艳。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青海 亮点 进步

上一篇:中华回族第一街建成
下一篇:清真产业向电子商务信息化迈进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