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民族大学
分享到:
2010-10-25 08:37:32 【来源:穆斯林在线综合】 点击:



     中央民族大学是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直属的综合性重点大学,是全国唯一进入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的民族高等院校,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学校前身是1941年9月成立的延安民族学院。1951年6月,中央民族学院在北京正式成立,乌兰夫任首任院长。1993年11月,更名为中央民族大学。现任校长为陈理教授。

     党和国家历届领导集体始终关心和重视中央民族大学的建设和发展。建校初至1966年,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14次接见学校师生代表。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3次接见师生代表。1993年学校更名为中央民族大学时,国家主席江泽民同志为学校题写了新校名。2001年6月,学校50周年校庆之际,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同志到校视察,并代表中央政府提出了“把中央民族大学建成世界一流的民族大学”的奋斗目标。同年,胡锦涛、李岚清等国家领导人亲自审批了国家民委、教育部、国家计委、财政部四部委联合上报的《关于进一步办好中央民族大学的请示》。2002年6月,国家民委、教育部、北京市人民政府签署了《关于重点共建中央民族大学的协议》。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学校1978年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大学,1999年成为 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2004年成为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大学。


 学校拥有一支高素质、高水平、民族成分众多的师资队伍。建校之初,一批学界名流,如潘光旦、吴文藻、费孝通、翁独健、吴泽霖、冯家昇、杨成志、林耀华、傅乐焕、于道泉、闻宥、马学良、王锺翰等到校任教。学校现有教职工总数为2014人,其中专任教师1040人,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510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9.0%;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371人,硕士学位300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4.5%。他们当中有王锺翰、戴庆厦、王尧、耿世民、张公瑾、牟钟鉴、胡振华、施正一、刘秉江、马跃、李魁正、杨圣敏、金炳镐、薛达元等著名学者,还有不断涌现的诸多中青年新秀,已渐成学界翘楚。学校目前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学科评议组、全国地方志领导小组、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中央新疆工作协调小组、上海合作组织中方教育咨询机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国家学科规划和评审机构成员18人,双聘院士2人,国家教学名师2人、北京市教学名师8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13人,国家民委突出贡献专家6人,学校特聘教授1人,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和教学带头人近百人。他们具有良好的治学精神和学术风范,在教书育人和学术研究上成就卓著。

     经过50多年的发展建设,学校围绕国家的民族团结与发展需要,秉承优良的办学传统,已发展成为以人文社会学科为主体、民族类学科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重点大学。学校现有23个学院,有覆盖10个学科门类的55个本科专业、25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和6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国家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个博士后流动站,3个国家级重点学科、24个省部级重点学科,2个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3个国家“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学校的民族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等学科具有雄厚的实力和特色优势,不仅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而且具有较大的国际影响。民族史、宗教学、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中国少数民族艺术、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生态学等学科也得到快速发展并具有广阔的前景。

     学校面向全国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1305人,硕士、博士研究生3225人,少数民族预科生516人,本科生(含预科生)来自55个少数民族的学生占57.83%。建校50多年来,学校为国家输送了大批各民族毕业生,他们大多数已成为民族地区各条战线的骨干。其中有知名专家学者近千名,少数民族省部级领导干部近百名,地厅级领导干部近千名,县处级领导干部万余名,他们在不同的岗位上为国家的民族团结与发展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学校现占地面积为37.8万平方米,另规划新校区占地面积81万平方米。校园建筑面积58.3万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20余万平方米,资产总值19.8亿元。拥有各类图书224万余册(含电子图书52万余册),民族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图书文献资料藏量居国内高校前列。学校出版社是全国民族学科教材和著作的出版基地,《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和《民族教育研究》是面向国内外发行的全国核心期刊。民族博物馆藏有3万余件珍贵的民族文物,已经成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和教学实践基地。学校有先进的校园网络系统,满足了教学和管理工作的需要。

     目前,全校师生员工正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要求和民族团结与发展事业的需要,紧紧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科研创新能力两大主题,强化本科教学工作中心地位,实施质量立校、学术兴校和人才强校三大战略,全力推进学校的发展建设,为建成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奠定基础。


     学校沿革

     中央民族大学坐落于北京高校林立的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南邻国家图书馆,科技信息集中,环境典雅幽美,人文氛围浓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是一所培育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优秀和杰出人才的国家重点大学。

     中央民族大学有着优良传统和历史,其前身是1941年9月在延安建立的民族学院。延安民族学院以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从事民族工作的汉族干部为主要任务,以毛泽东的题词“团结”为校风,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为中国各民族共同的解放事业输送了大批干部。

     新中国成立不久,1949年12月毛泽东根据形势的发展特别是国家建设、民族区域自治、实现共同纲领及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的需要,做出了培养大批少数民族干部的指示。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决定在北京建立一所新型大学——中央民族学院,抽调了一批当年在延安民族学院工作过的同志进行建院筹备工作。同年11月,周恩来总理主持政务院第60次政务会议,批准了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提出的《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试行方案》和《筹办中央民族学院试行方案》。前一方案提出在北京设立中央民族学院,并在中南、西南、西北设立中央民族学院分院各一处;后一方案则明确规定了中央民族学院的三项主要任务:一是为国内各少数民族实行区域自治以及发展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培养高级和中级的干部;二是研究中国少数民族问题以及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历史文化、社会经济,发扬并介绍各民族的优良历史文化;三是组织和领导关于少数民族文字方面的编辑和翻译工作。1951年6月11日,中央民族学院正式开学。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朱德、政务院副总理董必武在开学典礼上做了重要讲话。6月14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表示祝贺。


   建校后,学校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1950年6月至1951年底,为初创阶段。当时学校的校址暂设在城内国子监,有教职工280多人,军政干部班、藏语文班两个训练班的学员260多人。

     第二阶段:1952年至1966年5月,学校开始正规化办学并逐步发展成为一所文科高等学校。1952年国家进行院、系调整时,把已建设数十年的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北京大学东语系的部分专业和北京大学的前身燕京大学的社会学系,调整到中央民族学院,中央民族学院由此形成了高起点的学科和专业优势,并云集了一批大师级的著名社会学家、民族学家、语言学家、人类学家。他们当中有新中国成立之前著名的“南杨(杨成志)北吴(吴文藻)”,还有潘光旦、费孝通、付罗焕、杨堃、翁独健、林耀华、冯象升、于道泉、吴泽霖、马学良、王钟翰、张锡彤等国内外著名专家。校址也从国子监迁到了西郊白石桥附近。之后陆续建立了民语系、历史系、政治系、艺术系、汉语系、研究部、预科部等教学科研单位。中央民委参事室也并到中央民族学院。


      第三阶段:1966年6月至1978年8月,“文革”严重影响了学校的发展。

     第四阶段:1978年9月至1993年10月,学校发展成为以文科专业为主体、以民族学科为特色,文、理、工、艺、管等专业兼备的综合性大学,1978年2月被确定为国家重点大学。此后,学校陆续建立了物理、应用数学、生化、计算机科学技术等理工系科,从文科高等学校发展成为一所综合性大学。

     第五阶段:1993年11月至今,学校朝着高水平研究型的发展目标迈进。经国家教委批准,1993年11月30日,中央民族学院更名为中央民族大学,时任国家主席的江泽民为学校题写了新校名。1999年确定为“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2001年6月学校50周年校庆之际,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到校视察,并代表中央政府提出了“把中央民族大学建成世界一流民族大学”的奋斗目标。2002年6月,国家民委、教育部、北京市人民政府签署了《关于重点共建中央民族大学的协议》,将学校的发展又推上一个新的台阶。2004年成为“985工程”重点建设大学。


    党委书记:鄂义太(蒙古族)

  党委副书记、校长:陈理(土家族)

  党委常委、副校长:任中夏

  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李东光(朝鲜族)

  党委常委、副校长:马文喜

  副校长:严玉明、郭卫平(藏族)、艾比布拉•胡贾(维吾尔族)

  党委副书记:刀波(傣族)

  党委常委、副校长:宋敏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27号

  邮政编码:100081

  电话:(010)68933975

  传真:(010)68933983

  网址:http://www.cun.edu.cn 





 

责任编辑 :奥斯玛廼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中央民族 大学

上一篇:甘肃临夏外国语学校分校(原中阿女校)简介
下一篇:大连民族学院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