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成达师范学校创建85周年
分享到:
2010-09-20 18:39:40 【来源:穆斯林通讯】 点击:

成达师范学校是中国第一所不同于“经堂教育”的现代伊斯兰学校。1925年由唐柯三、马松亭、法静轩、穆华亭等在济南西关杆石桥穆家车门清真寺内创办,取“成德达才”之意而为校名,唐柯三任校长,马松亭主持清真寺教务外,还兼任阿文教师。

  成德达才笃诚敏健

  当年招第一班学生10人,教员有张鸿滔、王静斋、马裕甫等。还制定校训“笃诚敏健”,创作校歌。开设古兰经注学、圣训学、阿文、教法、教史、汉语、史地数理化、教育学和心理学等课程。学校分初师、高师二级,学制为“三三制”。1927刘柏石任教务主任兼授中文课。同年发表宣言称办学目的为:“培植良好之师材,而谋昌明圣教者也”。

  迁往北平清真寺内办学

  1928年5月日军制造了“济南惨案”,学校也遭破坏,再加经费困难,不得已于1929年秋迁往北平东四牌楼清真寺内,校名为“北平成达师范”,从此成师进入稳步发展时期。该年学校成立董事会,马福祥任董事长,增任马淳夷为训育主任,并招第二班新生24人。

  以阐扬回教文化为宗旨

  1930年招第三班39人,第一班扩到16人。又制订“学校总章”,规定“以造就健全师资,启发回民智识,阐扬回教文化为宗旨”。此时教育方针也改为培养“三长(教长、校长、会长)人才”。另外还制订了“学生会简章”。当时师资力量雄厚,其中马自成、庞士谦、艾宜栽、赵振武、刘柏石、马淳夷等都是学有专长的回族知识精英。1930年张子文阿訇主持教务,聘有杨仲明、全吉堂、王森然等回汉知名学者讲课。此时,学生人数已多达二百余名。除正常上课外,校方还经常邀请学界名流顾颉刚、冯友兰、张星良、白寿彝等来作学术报告,并创办了《月华》期刊和《成达校刊》。1931成立学生会。

  派留学生引进阿文铅版

  1932年招第四、第五班学生。毕业生中有5人派往埃及爱资哈尔大学留学,其他有的担任各地清真寺的教长,有的去西北地区从事文化教育工作。马松亭、赵振武从埃及引入阿文铅字,并翻铸铜模,印刷阿文经书取得成功。

  翻译《古兰经》与筹备图书馆

  1933年又有土耳其、埃及的教授和博士到校讲学,加强中阿文化学术交流。1934年设立阿文专修班,先后由马自成、马松亭任主任。另设“《古兰经》译注委员会”和“福德图书馆筹备委员会”,筹委会则由学术界和教内知名人士蔡元培、陈垣、顾颉刚、白寿彝、黎锦熙、徐炳昶、艾宜栽、赵振武、王梦扬、唐柯三、马松亭等27位组成并发出《征书启事》。

  制定首部阿语教学标准

  1935年制订“中国伊斯兰学校教学标准”,包括阿文、古兰、圣训、哲学、法律等单科标准。前后还编了不少教材,如阿文初、中、高级读本和文法读本等。另外又创办了《月华》旬刊和《成师校刊》,并成立了出版部。

  抗战时期南迁桂林

  1936年第一批毕业留埃学生马金鹏、金殿桂学成回校任教,福德图书馆正式建成。这一切都标志学校逐步走上正规化、制度化的道路,中国伊斯兰师范教育已步入成熟期。

  就在成师发展鼎盛时期,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了侵华战争,成达师生奋起抵制敌人的威胁和利诱,马松亭(寿龄)与文教界名流发表“抗日宣言”后,在白崇禧将军的支援下,于1938年分两批举校南迁,迁至桂林西门清真寺内正式复课,继续出版《月华》,并先后设立了五所附属小学,均派成师毕业生主持校务。

  演出老舍名剧《国家至上》

  在此期间,师生目睹日寇暴行,自觉进行抗战宣传工作,部分学生参加了“中国回民救国协会广西分会”的工作,学校组织“抗日防护团”和“战教服务团”,救济难民和收容回民。特别是由师生演出的老舍所编抗日名剧《国家至上》,曾在重庆、昆明、兰州、香港等地上演,深受群众和西南第一届戏剧展览会的好评。总之,成师在桂林期间,与当地回民群众融合一起,博得广大桂林人民的爱护和支持。

  国立成达师范

  1941年7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改成国立,校名为“国立成达师范学校”。办学目的是“培养回民小学教育师资”,兼收其他民族学生。设三年制师范班和四年制简易师范班,仍设阿文和宗教常识课和阿文专修班。

  与教育部的五点协议

  为保持伊斯兰文化和民族教育本质,唐柯三与教育部长陈立夫据理力争,达成五点协议,1.维持成达师范校名,不冠地名,以保持其建校精神;2.不因改制影响创办宗旨;3.古兰、圣训、教义授课时数不变;4.星期五为礼拜日;5.礼拜、封斋及回教节日照回教规定安排。校长仍为唐柯三,经费全部由教育部拨发。成立“《古兰经》翻译委员会”。由此成达师范学校进入后期阶段。1942年改任谢松涛为校长,马松亭被重庆首寺十八梯清真寺聘为教长并负责设立经学研究班。成师阿文专修班主任则由马金鹏继任。1943年又成立“《古兰经》翻译委员会”。

  再迁重庆十八梯清真寺

  1944年秋,衡阳失陷,桂林告急,迫使学校迁往陪都重庆十八梯清真寺,次年招插班生,学生不足百人但校舍较小,难以容纳。1945年8月16日,薛文波接任校长,9月迁址于郊外青木关彭家大院,继续扩大招生。

  坚持伊斯兰文化特色

  学校仍保持伊斯兰教色彩,由马金鹏、马淳夷讲授阿文和教义。每周五师生在校内“聚礼”,并由校长主持“主麻晚上的联谊会”,汉族学生也可参加。开斋节和古尔邦节日,薛亲自带队,回族师生整队徒步56公里到十八梯清真寺参加“会礼”。

  聘请黄炎培郭沫若来讲课

  在此时期,学校经常邀请当时名人如黄炎培、郭沫若等来校演讲。马松亭在清真寺已创办经学研究班,而成师离寺迁址,则在中国伊斯兰教育史上出现现代伊斯兰经学教育与民族教育双轨并行的局面,这点实具有深远意义和影响。

  抗战胜利后回到北京

  抗战胜利后学校被批准复员北平。1946年,学校在和平门内北新华街中华中学旧址复课。年底迁入西郊新北京万寿路新址。1947年6月在德外马甸成立附属小学。此时成师在校生已达300余名。当年暑假学校还举办学习班,邀请校内外学术界名流来校讲演。出版了《古尔邦》月刊,并印制《国立成达师范学校年刊》和《回教歌曲》等。

  继续办出伊斯兰特色

  校内设有水房、礼拜堂,并为封斋师生提供夜餐。1945-1947年间,教导主任先后为杨长瑞、任化鲲、马耀,总务主任为洪寿泉、王庆善。1948年分教务、训育两处,马耀任教务主任,马金鹏任训育主任。学校除教育部所定课程外,仍坚持阿文、古兰、教义等教学。每周五晚上举办教义问答讲座。此外,校方还注意与回民群众相互沟通,如在开斋节组织回民师生到马甸郊野参加“聚礼”,与当地穆斯林共庆佳节等等。

  声援巴勒斯坦兄弟

  1948年5月,在薛校长率领下,与北平各界回民群众一起参加了针对以色列建国后爆发的第一次中东战争而发起的“中国回民援助阿拉伯圣战大同盟”,在市内进行了声势浩大的大游行。

  教育兴教抗日救国

  北平解放后成师与西北中学、西北女中、燕山中学合并组成了国立回民学院。由此可见,成达师范学校的创建是中国伊斯兰教育史上的一个创举,也是中国伊斯兰教史和回族史中的不朽功绩。她在中国人民奋起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过程中成长,在国家和人民处在生死存亡关头中壮大和发展。她最大的历史贡献是在“教育兴教、抗日救国”的口号下,把全国穆斯林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爱教爱族爱国的典范

  “成德达才”、“笃诚敏健”的校名、校训,成为成师培养“爱教、爱族、爱国”回族人才的基石。明确的办学宗旨、高素质的教师、艰苦奋发的学生以及高质量的教育,则是成师取得丰硕成果不可或缺的要素。而密切联系广大回民群众,争取他们的支援,乃成师办学成功的法宝和经验。

  中国教育史上光辉的一页

  尽管八年抗日动荡不安,迫使学校四次大迁徙,对教学造成很大影响,而成达师范却仍能为教、为族、为国造就了大批精英,使之在方方面面奉献出所有的才智和力量。可以说“大学有西南联大,中学有成达师范”,这在中国教育史上留下了重彩辉煌的一页。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纪念 师范学校

上一篇:西北民族大学
下一篇:北方民族大学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