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校长马驰:倾心少数民族教育事业
分享到:
2010-07-09 18:47:42 【来源:新华网(广州)】 点击:

新华网兰州7月4日电(记者宋常青)“尽管已经有近30年的教育从业经历,可每天走进这个校门,心里感受到的,还是一份使命的光荣和沉甸甸的责任。”兰州西北民族中学校长马驰这样说。

     近30年间,这位从一名年轻教师成长为中学校长的高级教师,为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学校里每一位孩子的成长,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1983年,从中央民族大学物理专业毕业后,马驰进入兰州民族中学任教,之后又先后在兰州西北中学、兰州市电大工作。2006年,马驰再次回到兰州民族中学工作,担任学校校长。

     时间转眼而过,当年意气风发的年轻小伙子,如今已经年近50岁。但马驰说,他倾心民族教育事业的热情没变,为孩子们成长奉献的决心没变。

    “最欣慰的是学生们健康快乐全面发展,没有虚度在校时光,走向社会成为有用之才。最遗憾的是学生带着后悔、遗憾和欠缺离开学校。”马驰说。

     正是在这份强烈的使命感驱使下,马驰和学校的老师们带着深深的感情,倾注全部的心血在孩子们的教育中。

    马驰说,在他看来,老师只有在教学中投入了深深的情感,才能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爱就是教育,当教师全心地爱护、关心、帮助学生,做学生的贴心人时,师爱就成了巨大的教育力量;爱就是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和信任,这是消除教育盲点的基础;爱就是责任,爱学生要深入地爱,理智地爱。”

    因此,在教学活动中,马驰非常注重良好师生关系的培养。他说,尊师是师生关系中重要的一条,学生有了成就基本上都和老师的启蒙有关,老师受到重视,不仅仅是因为知识,更多的是因为老师是道德的榜样,老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
“但现在学生跟老师的沟通不同于封建社会的尊师重道,现在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没有高低之分,应该平等交流。目前师生关系不融洽的主要原因是沟通交流不够,而且没有产生互动。”马驰说。

     正因为此,在日常教学期间,马驰经常和学生交流,最多的是课间、上学、放学时间随意的交谈,从侧面了解学生个人情况、班级风气、教师教学情况、班级的管理情况和征求学生对学校和老师的看法。

    “有时也采取学生座谈会的形式,听听学生们对学校、对老师、对我这个校长有什么要求。”马驰说。熟悉马驰秉性的孩子们对这位校长没有一点疏远的感觉,反而是有什么问题,都希望能和马驰“交流”一下。

     作为一个民族中学的校长,马驰心底还有着民族团结教育方面沉甸甸的责任。

   “民族学校担负的,不仅仅是单纯的教学任务。要把办好一个单纯的民族中学想法上升到民族团结、民族和谐的高度来认识。”马驰说,要通过加强民族中学软、硬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通过提供特殊优惠政策改善办学环境和条件,使民族中学成为当地党的民族政策的宣传站,成为民族历史、民族文化、民族知识的博物馆,成为民族团结、民族和谐的示范园,成为提升民族文化教育水平的摇篮。

     在马驰的主持下,兰州民族中学在日常工作中结合民族学校的实际,致力于开发民族基础教育校本教材,内容包括以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生活习惯等的民族、宗教基本常识以及党的民族、宗教基本政策,“四个维护”(维护人民利益、法律尊严、民族团结、祖国统一)等等。

     同时,学校也致力于引导学校师生致力于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服饰、建筑、歌舞、饮食和体育等内容的研究,有针对性地挖掘其优秀的文化,形成富有当地民族特点的校本课程、研究课题和探究小组,受到少数民族学生及家长的喜爱和欢迎,丰富了学生视野,对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旅游、学生就业等产生积极影响,从而形成民族学校与其他学校不同的特色。

     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从2008年开始,兰州市在兰州民族中学开办了“少数民族双优助学班”,招收品、学兼优的少数民族贫困学生。这些学生统一住校,配备优秀师资,免除学生学习、住宿、吃饭等各项费用,深受少数民族欢迎,产生很大的影响。同时,学校还通过争取政策以及赞助、集资等方式设立奖学金,成立寄宿制民族班,鼓励少数民族学生努力学习,并帮助其解决具体困难完成学业。

     马驰看重的,是少数民族学生成长所能起到的对民族教育事业的带动作用。“这些通过学习而成长起来的少数民族学生,就像一粒种子,会生根、发芽,带动少数民族重视教育,对每个少数民族的发展而言,他们每个人都关系着未来。”马驰说。(完)

来源: 新华网


(本文来源:新华网 )


责任编辑 :奥斯玛廼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回族 马驰 少数民族

上一篇:回族留学生在海外的发展变迁史
下一篇:回族小学加强师生心理健康教育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