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月前,北大改制的消息在全国闹腾了一阵子。对所谓的世界名校进行体制性改革,其走向何方,是好是坏,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中多有人指责北大现已成为留美预科班,徒有虚名。言及于此,不由使人想起当今中国阿校教育,其走向在很大程度上,又何尝不是南方商海的一个大型劳工输出市场……
当然北大与阿校不可同日而语,但却都成为了“天涯沦落人”,两者背后仿佛都笼罩着一个无法摆脱的巨大阴影,眼看着,落日的余晖正在消逝……看来,即使万家灯火也难冲破这将临的夜色:“一切向钱看”这个摧毁人类神圣精神的爱滋病毒,不知还有多少人没有受其感染。
一
回首中国改革开放后的阿校教育,步履维艰,好不容易摆脱拗口陈旧的经堂教育,准备重新上路,却发现总走不出民族文化低素质的怪圈。本来以为脱离母脐便可独立,大展宏图,谁知道却更深地迷失了自己。整体上看,近年一些阿校,要么“试验班”,要么被收编;要么,强撑空门面,要么一口“我说了算”;外行管内行,结业就“上班”;你要做牛尾,我偏为鸡冠;他自视正统,我骂你异端;总之都喊繁荣声,要不“前定”来卸担。更可笑的是,“阿校二十年”,弹指一挥间,却被我们一些人拿来吃了一顿庆功大餐。当然,本人并不是脱离历史和现实,不负责任地在闲聊胡侃。事实上,奋斗在民间教育第一线的学者和阿訇们不是没去思考,寻出路,找答案,但多被迎面而来“现实”打了回去,无可奈何花落去,只好讲台教书去。当然,就算我们“悲惨世界”一片,毕竟还是有些学校办出了特色和水平,至少就我们的家底而言是这样。但是,现在远不是我们在歌舞升平中,一片叫好的时候,我们必须看到一个更大的阴影向我们袭来。因此,对全国阿校的教育体制进行反思性讨论实属迫切和必要。
二
整观当前全国阿校,大致可分为四大类型 (在此需要说明,也许还有更好类型的划分。这里只是为分析方便而为。另外,本人所划分的类型并不绝对,评析时只攻一点,打“攻坚战”。因此只是一家之言,如有不当,请方家批正) 。
1、新正统—信仰教育模式
这一类型学校以广河阿校为例。想当年,广河阿校建校“三巨头”:马维忠校长,张维真老师、马玉龙老师,含辛茹苦地撑起全国“第一阿校”的广河阿拉伯语学校,其衷三昧,今天看来可谓良苦。在继承经堂教育和国外的新兴思想后,他们试图对国内教门中遗留下来的旧滓陈渣和新病怪症进行梳理和适当医治。通过近十年的迻译过程,已显功效。正所谓译而不作,以石击石,让权威打倒“权威”,让历史重新在今天说话,以树新的正统思想之旗杆。这一点,中国穆斯林当感谢他们,历史也会记下这一笔。然而,阿校教育这一方面,由于上述特点是通过阿拉伯语的方式来完成,于是学校对学生的教育模式也倾向于语言功底的培养。因为获得新正统思想的前题是必须回到阿语文本中去求索,因此,旧经新本一并开设,以期传承开新。于是,理所当然地,阿拉伯语言功底必须过硬,舍此无它管用的法宝。然而,世界上最难学的语种之一,又岂是庸常我辈四五年所能攻破的。于是乎,语言功底一关,难莫大焉,因而该校学生多数“一心只讲语言经,两耳不闻天下事”。当然,广河必竟还是广河,语言当中有思想,思想当中隐正信,然而后生之辈能有几人懂“春秋大义”,于是乎,信仰是正统了,但离开学校后却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并且,几年来“搭棚蔬菜”般的生活,使学生“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对复杂现世生活的适应,对庞杂的异类文化与思潮的是非分辨以及对世界风云敏感度的把握等,都成为一筹莫展的难题,一时竟不知如何应对。于是,对伊斯兰的信仰、教义与另类信仰与思想在现实的碰撞中的辨析、比较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就成为新正统-信仰教育类型阿校的一大难题。
2、汉话语思想—信仰教育模式
这一类型学校以昭通毛货街中阿学校为例。该校教育导向旗帜鲜明地面向当今教门现状与社会现实,在灌输和理解伊斯兰信仰的前提下,将学生的眼光和思路引向思辨性的信仰层次上,以期通过信仰-理解-探索的方式解决伊斯兰所面临的诸多现实和社会性问题,这一特点尤其以汉话语思想作为工具。所谓汉话语思想乃是以汉语的方式伴以中西文化的思想来解析天启的伊斯兰。显然,相对于中国汉语文化环境背景,确实有其优势。文化的传播也许胜过数字有限的体制教育。然而,由于收编的我辈学生,不外乎正规学校筛掉的“矿渣”(这只是一个比喻。关于学生来源,有人曾戏言:国家一二流大学将含金量颇高的70%到80%的人才收入囊中,省市级大专院校又尽收剩下的80%,余下的含金量不高的人又去了技校或打工或做生意,而最后的“矿渣”我们的阿校就只好收编过来,进行粗加工。故有此说,虽然此说法有些化约,因为并没有看到一些特殊面,如当今阿校并不乏大学、大专以及高中生。但是,就整体而言,这一说法仍反映了目前阿校学生的汉语知识水平的现状)。对思辨型理论的理解与领悟到底能有几人,此中颇有令人怀疑。同时,由于注重汉话语思想教育也会导致思想污染的弊病。因此有些人对这种教育方式颇有微词,以为有违正统。显然,教育必须要面对现实,思想精英教育必定会使大多数人沦为旁听者。有时,有思想者不一定信仰坚定,信仰坚定者也许更多的不是思想家。因而,启示性的语言文本作为信仰教育中的重中之重,对大多数人而言,岂可掉以轻心。
3、虔行—信仰教育模式
这一模式以沙甸泰格瓦阿校为例。沙甸泰格瓦学校,顾名思义以紧抓学生的信仰和功修为鹄的。强调虔诚的信仰和附加的功修,以此来塑造伊斯兰学人。恪守“逊乃”,可谓该校一大特色。该校学生因而从整体上看的确有较纯正的信仰和虔行精神。但据闻该校对除伊斯兰之外的文化书籍,是否鼓励学生涉猎持保留态度。当然虔诚信仰无可厚非,但单一性的教育在多元化的社会中,是否已成“真空”包装。谁知道这真空袋什么时候被打开?如果打开,谁知道真空中的东西到底能经受多长时间的细菌侵染而不变质?况且是否能够“真空”包装,还是个问题。因为当今社会的复杂性,你我俗世之人已深深领教。社会有社会的规律,虔诚的信仰要和智慧的举措以及实干的精神连在一起才能生效,就如同“嘟阿宜”是要加上原子弹才能对付原子弹的,这几年麦加朝觐者的“嘟阿宜”并没有改变巴勒斯坦人的屈辱现状,至少就表面而言是这样的。《利雅德圣训》中有一段圣训在这方面不是已指明了吗?如果不全体行动起来劝善止恶,“嘟阿宜”是不起作用的。(胡宰法的传述:先知说:指掌握我的生命的主发誓,你们一定要劝人行善,你们一定要止人作恶!否则不久安拉会降惩罚于你们。那时,你们向他求乞,你们得不到应答。——铁密兹收集)伊斯兰学者优素福•格尔塔威不是也指出,一般而言,知识先于实践。没有经受考验和辨证的信仰是一根浸泡出来的豆芽菜,它还没有扎根在肥沃的土地(社会)上,岂能长大,开花结果?
4、技能专业—信仰教育模式
这一模式以开远阿专为例。当然,首先希望诸位不要误解,以为笔者将我们的阿校当作技校来讨论,其实笔者绝无此意。所谓技能专业—信仰教育恰恰是今天阿校教育要思考的一个方向——相较以上三种模式,也许更具有前瞻性、现实性。李泽厚不是一直在中国思想界一再重申他的“吃饭哲学”吗?此论在今天看来也许更有意味。众所周知,前段时间,开远阿专公开悬赏、招贤纳士,以招本科专业的阿语人才为重用,颇具财力与魄力。但显而易见,如果搞不好信仰文本教育,就是有了一技之长,毕竟代价太大,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舍本逐末,不得不防或者说是否能预防也是个问题。另外,一流的学校,乃是有一流的人才,挑挑拣拣,穆斯林人才可谓凤毛麟角。实际上,就目前国内阿校教育现状看,经济不是本质问题。看来,在天才还没产生之前尽量不喊口号,最好保持低调。
三
以上胡扯一通,颇有“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自以为是的味道。是的,牛虻虽令人讨厌,但没有它的嗡嗡,可能老牛会一直昏睡不醒。当然,笔者胡扯也是有一些歪理的。曾有老友对我说,你说的头头是道,批的一塌糊涂,让给你搞,不是一样吗?新瓶装旧酒,甚至“黄狼青蟹”,一届不如一届。还有,如果要解决问题四校中每个学校的缺陷恰是他校的优点,为何不各校互补,四校合一,皆大欢喜。面对如此建议与良策,我只好苦笑不语,此中艰辛我岂有不知?就算有此壮举,仍是要面临一个更本质和危机的问题,那就是西方世俗化背景冲击下的社会大环境问题。如果我们的阿校教育导向,仍然忽视这一背景,不采取相应的对应之策,来深化和加强学生们的信仰和应变能力的话,则未来学生们到底对中国伊斯兰未来的发展能做出怎样的贡献,看来还真成问题。如此看来,我们得必须先要谈谈西方世俗化是个什么东西,方能搞清楚它对我们的冲击和威胁。这样才能让我们从心理和行动上有一个应对的方向和准备。虽然对世俗化这头怪兽,至今全世界还没有任何人想出一种切实管用的方法来对付它对人类信仰精神的肆虐伤害。
所谓西方世俗化,说到底就是现代人已抛弃了信仰的生活价值观,一头扎进今世的浮华堆里,用一大堆现实和虚幻的科技工具,缠住了人类迈向终极价值与幸福的脚步,让人类失去了对后世永恒的追求,以为今世就是自己追求的最根本的价值,一切都以“现实”为理由,好让自己在今世生活的有头有脸且有根有据又有道理。当然,无论怎样谈论世俗化,都得先从基督教的信仰精神在西方的隐退谈起。
事实上西方基督宗教已在俗世化浪潮中一退再退,一让再让。梵二会议与其说是教皇的开明,不如说是他的聪明。说来也是自家惹的祸,最初,耶稣的“恺撒的物归给恺撒、上帝的归于上帝”这一圣谕大有时代背景,却被教会当作永恒准则看待。当然,教会如果真能看守这一原则也还无大碍,然而神圣的教会偏忍不住神圣的寂寞,于是染指世俗人间,神权与王权相斗;另加上教会既售赎罪券,又私立公堂,恩威并举,终有人忍无可忍贴报造反,要求宗教改革,遂打开反叛神圣与权威“潘多拉”的盒子;紧接由于《圣经》成书无连续系统历史传述与考证实据,错误难免,再加上《圣经》面对科学之挑战频频告急,最后基督教神圣精神终于全面崩溃,于是乎,天上人间宣告分离,信徒终于从上帝之城下到世俗之城,从此关闭城门,上帝莫入。
上帝进不来的国度,当然就是人间世界了,于是仿佛人成了上帝,可为所欲为,“愚人”终获启蒙,世界一片美好。于是抓科技促生产(工业革命),多销商品好赚钱(资本主义),只有这样才是幸福的大道,至于上帝的问题,早已被关在人间之城的外面,想找他,对不起城内没有,你说他在,我在城里没看到,你说他神圣而万能,执掌生杀赏罚大权,对不起,市民只认生不认死,只向钱不看后,你说人生有意义,可能就是看谁在城内吃的好,玩的好,混的好。OK!没有神圣,没有绝对,生命的价值就是纯消费,历史的意义就是活现实。
总之,人生四大宝,生活必须要:
1、“看得见的”——物质化
在这里别给我讲什么神圣精神,我没兴趣,人生第一要义是吃饭活着。可是今天的吃饭活着却是个无底洞,有工作再结婚,然后是房子最后还有小车,得,这一辈子折腾到这,不老也累死了,就算有了这一切,也会逼着你再上档次、换品牌还是折腾你一辈子,老而不死已成活鬼,哪有时间闲下来思精神、悟神圣。
2、“说得清的”——科学化
当今是科学信仰的时代,我们的知识结构无疑是经验性的实证知识,别给我谈上帝的存在。你看见了吗?没有!这不得了!经科学研究,这不能多吃,经科学证明,那能减肥,还经科学临床实验,这玩意能刺激人的性腺,增强亢奋力……。
3、“能替代的”——工具化
科学昌明,科技发达。于是自然世界、人类世界之外又加上了一个世界——机械世界。人在钢筋水泥的丛林中穿梭来往,活脱脱一个“黑客帝国”。除了人对自己的修复还需要血肉外(谁知道以后人会不会成为半肉半机械的怪物也没准),其它一切均由机器代替。于是人进入新的奴役时代,一切都机器化(异化),人是“大机器”中的“小机器”,从此失去生命。只有功能,没有生命,你数星星回归大自然,我看电视进入现实中,你看他是个人,我看他像个工具。
4、“惟自己的”——多元化
“上帝管大家的事,个人管自己的事”。如今上帝死了,大家散伙真得要各管各的事了。于是你别拿权威的大棒唬我,你神圣,你好,得我接受才行。什么统一原则,绝对价值,我不承认就等于它不存在。
一个大家都生活在这种观念的空间就是一个世俗化的社会。
回过头去,再看看我们阿校,面对这样一个大社会背景,其困境凸现。想想看,无论回族社区还是我们阿校本身就处在这个社会中,属于社会的一部分。正如有人指出,回族民众信仰薄弱,素质低下问题的探索,很大程度上应扩展到整个中国大社会文化背景中去看,这一点不是没有道理的。总埋怨老回回不争气,可他们也是社会中人,你能让他离开大社会环境变成“天使”吗?本人不是一个无原则的民族主义者,每天喊着要推倒“柏林墙”(回族)的人,已不用担心了,现在你不用推,它自己就倒了。事实上,阿校教育也是如此,它面对的是一个大社会背景,无论你怎样讨论阿校教育模式是否完美与缺陷的问题,但社会大背景这个门槛,你必须的迈过去。过去经堂教育之所以开创中国伊斯兰信仰教育之先河,并绵延下去,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有一个大的社会背景,即一个传统儒家伦理道德的文化背景,虽然,在当时中国汉族天启信仰已失去,但就神圣社会大背景下,他们都是“宗教之人”,(这一术语出自米切尔•伊利亚德,即有一个统一道德伦理和绝对精神之社会环境中,即使有些人不信仰真宰,但他仍旧生活在一个神圣的空间中)。因而,阿訇可以安心讲经,培养学生,教化坊民,正所谓“政教合一”,因而他们不必过多担心一系列杂乱问题:不必担心讲“卧尔兹”会有人吹毛求疵,不必担心学生挂幛后没有出路,也不必过多担心世风日下的信仰失落与应对问题,因为一切都在一个具有统一神圣的社会空间中,大家在整体上共处一片蓝天,同生一块土地,皆奉一个真宰。以后经堂教育的所谓衰败,事实上是大社会内在精神的逐渐嬗变与崩溃结果。经堂教育所谓不管用了,从某种程度上说,乃是人心“变乱”、“变坏”了。因而阿校的沿革,乃是承接这一社会逐渐世俗化背景下的这个问题得继续走下去。显然,今天怎样最大程度上避免它的冲击和威胁,已成为新时代阿校的当务之急。
四
首先,想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困境,无论从理论和实践上都是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世界上还没有哪个思想家和理论家,就世俗化的危害能给人类找到一个实践可行的方法,来使人类重新回到一个神圣的社会中去。因为世俗化就如同穆圣所言的“末绝年”的性质和状况一样,它是一个必然的宇宙规律和社会常道。熵值的增加与最后的热平衡意味着宇宙的毁灭;社会的“人化”意味着神圣的僵死和终结。它是有始存在的必然结局——有终的一个体现与信号。当然,伊斯兰没有悲观论,穆斯林的价值不是完全体现于他在世界上为安拉做了多大的贡献,而是他为安拉在怎样的工作。在任何时代,伊斯兰都谴责不负责任的个人主义和“明哲保身”的思想。不管他有多少自认为有理的借口,而且,伊斯兰的信仰价值也并不是以在这个世界上的全然体现后,才被证明是有效和真实的,这种论断是有违伊斯兰末日信仰的价值观念的。当然,笔者在这里并非为我们的无能找借口,这实在是超出了我们用这个词来表达这一现实的严峻性。当然,正如前面友人所言,将全国四所各具特色的阿校联合起来,不就完美无缺了吗?显然,这只是一种理论上的拼凑,而非实践性的组合,但至少,这种方式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信息选择,那就是,阿校的未来,无论如何,是要打破彼此并立的“一刀切”现象的。也就是说,必然要有一些阿校脱颖而出,实质性地新上一个台阶,由原初与其它阿校并立的状态而成为“高校”型阿校。这是在四家阿校的基础上进行优化组合的结果,这一方向势在必行。太多的人力、财力、物力已不容我们数十年地上千万甚至于上亿地去做重复性的实验。而且,四年的阿校基础教育培养出的恰恰不是人才,而是人才即将产生之际,将其“扼杀”,因为很多可塑性很强的优等生,恰在这一阶段走出校门,流入社会与民间,因为没有更好的学校选择从而失去了进一步进修成才的机会。
当然,笔者知道,在回族-伊斯兰教育界想要去谈改革问题,总会有很多有经验的校长和“教育家”对你不置可否地一笑。这一笑当然意味深长,可以让你把这当作一个“斯芬克斯”之谜向世人公开悬赏、征集答案。这当然不能只怪那神秘地一笑,关键它确实反映出了一些问题。但每当我们微微一笑,然后信心十足地以为又多了一个不自量力的出丑者时,那么,这一问题的不可解决,仿佛真得表明,我们很有成府又很无奈地卸掉了责任一样。近年来,已经有很多人在呐喊、呼吁,那么,我们需要的是再增加一个、十个或一百个呐喊者,积细流以成小河,积小河以成江湖,终成决堤之势,这是笔者坚决相信的。下面,笔者只能就这一复杂的问题,在世俗化背景下,提出自己的一些不成熟看法。
笔者认为国内现有的阿校,必须要在教育体制上进行改革,在教育理念上进行综合,也就是我们已喊了多年的“高校”组建。笔者不准备对所谓的“高校”的具体筹建、方式、规模以及内在结构进行指手划脚,因为这只能有待于有先见之士,具体参与设定。这里,我们只从其教育的体制形式和理念、精神两方面的改变及其意义作一大概论述。
首先,一方面形式上要进行所谓的优化组合,即高校组建。有人认为这一组建不成气候,没有经验和能力。事实上,阿校二十年,已经足够产生组建起一所专科学校的管理人才。既使是宁做鸡头不做牛尾的现象在我们的教育界仍然非常突出的今天,这一组合也迫在眉睫。纵然最初它的组建仍不成系统也罢。事实上,实质问题在于不是人才不够水平,不专业,也不是没有经济,更不是没有合适的环境,关键是体制的革新。有时候恰恰是体制本身造就了高等教师和人材。教学相长和在发展中成熟和完善恰是新型体制最为突出的特点。这一优化组合型的学校,不是我们的需要和提倡,而是已成为一盏频繁亮起的红灯危险信号。马坚先生在半个多世纪前所倡导的这种教育模式,可以说在今天看来已是处于不同的两个背景下的提法。我们今天所面临的世俗化背景,首先就是大家都将面临同一困境。因此,不如在形式上首先采取“丢车保帅”的做法,打破僵局,重新更生。
这一思路就是以目前教育界所拥有的较专业教师的联合,来吸引那些能够成材的学生,从而形成一个良性教育循环系统。专业发展导向吸引精英,形成一个信仰、知识精英群体,然后这种精神与氛围只要得以形成,则在最大的程度上利用了回族极其贫乏的人力资源,结出最有效的教育成果。只要这一气氛形成和造成一定的影响,那么,在以后的中国世俗化的环境中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就能在穆斯林群体和社会中,发挥实效作用,而且也能够进一步形成宽容中和的信仰精神而成熟系统的伊斯兰思想。它在最关键和危难之际,就能起到信仰和学术上的主流和指导作用。
因为这一作法独具一些特性:
一、能够在最大程度上缓解学生未来的出路和生活(生存)问题
最初,世俗化通过经济领域开始向其它上层领域蔓延。生活在世俗化环境中的人已不同于往日的人们。就一个世俗化比较浓厚的社会而言,现代人的生活问题已转化成生存问题,而这一“生存”概念绝不同于非世俗化时代的人,因为所谓的生存并不是指那些生命得以维持的最低生活资料,而是指人类的现代化社会,它使得人类在社会生活中的任何行为都深深地打上了经济的烙印,它迫使每个人事实上在并不需要金钱来维持生命的状况必须依赖金钱去行为、交往。否则,他只能被逐出这个社会圈。今天人类已经不是用关爱、帮助和同情来解决生活中的物质问题,而是用金钱来换取上述的一切,但却完全改变了意义,只剩下一股股油腻的铜臭味。
因此,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中的伊斯兰人,他以清洁的信仰去生活,无疑是再为高尚不过的了,但这显然已化为一种私人化的行为和个体性的精神。从一个群体所处的社会结构而言,生存问题已无声地逼仄了每个个体,对任何一个真正有信仰的人而言,都会知道后世比今世好,但这是用一种信仰的信念去支持个体的生命价值,而不是在生活中的具体表现,因为,他的生活必然会受到上述世俗化观念的影响。因而,在一个四年制的阿校,既无法完成高等人才的培养,又将使学生失去了获得社会生存技术的学习机会。在这两难状况下,许多学生都是在一种徘徊被动的心情下去学习的。这种状况如果形成,就影响到一些能够往教门专业方向发展的优秀学生,于是两头耽搁,能成材的学生只成为了半瓶醋,不成材的学生回家却无出路。
但是,世俗化的另一个特点也恰恰在促生着知识精英的产生,现代社会使人类的知识最大可能地转化为社会生产力,这种生产力的特点也恰是其内在的知识结构作为支撑的。因此,世俗化社会还是一个知识工具化和产业化,同时也是产业和工具知识化的社会。没有任何时代比今天的时代更能够体现出知识的实用“价值”。因此,任何一种专业知识,只要有人掌握它,那么在这个社会就会有出路,马上产生效用。因此,知识的专业和精确化,也是这个社会的一个特色。
优化组合后的教育和体制,首先是旗帜鲜明地走专业的教育路子,它的宗旨将会吸引一些能够成材并有奉献精神的优秀学生。更为重要的是由于精英教育群体形成,就会很快地转化为“市场效应”,出来的学生只要优秀,就会在伊斯兰教育群体中被接受从而发挥作用,产生影响。事实上,只要有一种良性的教育循环体制,学生首先就摆脱了“失业”的大问题,从而能够安心学习,再加上精英教育群体的影响,事实上比其它类型的学校,更容易吸收外界不同的信息和经济资源。应该说,只要迈过最初组建的困境,这种方向发展是更适合生存,同时又能提供真正的未来人才。当然,这里的专业,并不是世俗性社会所谓的知识的纯粹工具性和实用性。这一点,下面我们还将谈及到。
二,树立整体上的信仰主流观念,最大限度地维护伊斯兰信仰价值观念的原则性、现实性和开放性。
前面我们已经说过,世俗化的社会是一个没有权威的社会,多元化的环境,它将使所有的自认为占优势的宗教、思想和价值观念同处一个起跑线上,甚至是以后国家的政治和经济体制也将朝这个方向发展。世俗化社会产生的思想与观念的自由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与威权主义所产生的专制体制一样,只是彼此采取不同的方式但却同属一个性质,它是制约、预防个体或某个群体对现行体制进行骚扰和造成威胁的一种统治方式。这种方式是以个体的自由性作为前提,来制约另一种自由。于是一种思想、观念如果想在社会当中广泛普及,简直是难上加难。这时人类又在另一种无形的力量的统治下生活,只不过,这种力量虽无形却更有约束力,更难突破。
斯兰是与自由主义保持着一定的距离的。从基督教信仰在西方历史的遭遇看,伊斯兰与基督教的信仰精神从本质上有着一定的区别,它的天启精神的前提就是神圣和无谬性,这些特点是不同于基督教中的同类指称与含义。因此,它具有一个“无背景”的信仰和道德底线。这一“无背景”是指无人为的相对、局限和残缺性。穆斯林的神圣信仰如果想在世俗化社会中免遭被肢解的命运,同时又能应付内部教义、教派的纷争,就必须以新的角度来看待自己的教育导向与教育成果。一般所谓的“传承开新”概念,往往是人们在一个思想观念激烈动荡和社会内在秩序进行大的转型时期、为减缓社会间的新旧矛盾与冲突所提出的一个经典理论。但这一提法往往流于空泛。对于阿校教育而言,“传承开新”理论同样适用,但在实际的改良中,往往是形式大于内容。应该说,如果“高校”专科类型的学校成立,在某种程度上就迈出了本质的一步,这一步关键在于教育理念的改变。
第一,在开设伊斯兰文化的基础学科上,必须有所突破往专科教育的思路上走,要求学生在具有一般基础性教门知识后,涉足专业领域,如古兰学、圣训学、法理学、法学、历史学等等学科,甚至还可将上述学科再详细划分,继续深入研究,如果有可能的话。这种方式同时采用阿汉并授和课堂授课与课外广涉两种方法。最好在初建时,就开始在授课的过程中,根据不同的专业编写教材,最后形成修定本。不管这一过程多漫长,阻力多大。阿校奠定天启文本的纯洁信仰,汉语可深化与丰富对这一学科的理解。授课作为指导,阅读作为一种广泛涉猎,两者必须列为必修,不分轩轾。同时,还可将这些学科延伸到其它宗教与文明中,形成一种比较对勘的阅读思路,在此基础上可不断地增设诸如宗教学、社会学、心理学、历史学、哲学等与伊斯兰有关的交叉学科,显然这一步需要很长的路要走,但只要有这种思路,最后的成型只是时间问题。
在这样一种溶合的过程中,就内部而言,即精又专的伊斯兰学科要通过不断成熟的研究,澄清很多原初在教内分歧和争论的一些枝节问题,也能够用一种深遂本质地眼光看待伊斯兰教内的许多教派和思想学派,并在此基础能给予一种中正而又成熟的评析方式和解释答案。就外部而言,对其它宗教文化本质的了解深入就会增强我们的免疫力,同时,也能够透彻地了解其它宗教文化在历史中与伊斯兰之间根与花的不同关系和差异,为伊斯兰教思想打开多视角和广泛影响起到互动作用。
第二,必须要联合对伊斯兰持不同思路和具有不同思想特长的人材,尤其是汉话语思想方式和语言专业方面。只有这样才能具有一种开放性和前瞻性眼光,同时又可在同一领域以不同方式与思路来形成一个互参和互补的交流与融合的学术思想氛围,以培养学生包容的心胸和开阔的精神,只要大家对伊斯兰的理解不出最基本的信仰范畴。这里,笔者相信天启伊斯兰经典文本的自我免疫力,这是安拉在《古兰经》中的许诺,也是健全理性者的必然选择。
笔者以为,如果这种专科的教育形式将信仰和学术精神展现出来,则一种无形的主流趋势自会形成,它在最大范围内将表面的异己力量联合起来,并拓宽了自己的视野,无疑,既精又专,本身就是一种权威、主流的体现。只有这样,才能在自由而多元化的社会当中,留住伊斯兰的神圣、权威而又开放、现实的信仰精神。
我们所要论述的另一方面就是在教育导向和学术精神的铸造方面,走适合中国文化环境的中间路线。
关于阿校的教育理念与精神,应当中和,而不是过犹不及。因此,它不必照搬阿拉伯地区的传统伊斯兰教育理念与方式。这一教育方式,有着这样一个背景,我们往往忽略了它的伊斯兰世界的人才教育和培养,其实在整体上仍然是将伊斯兰文明作为一个封闭的精神体系作为教育和信仰的出发点。因而这一方式的教育往往是一种单一性的言语解读和思维模式来理解伊斯兰。这一方式的优势就是最大可能地保持了对伊斯兰信仰的纯洁与朴素的理解,它不需要过多地运用思辩或逆向性思维的方式来解释伊斯兰的天启大义,但是这一方式对于中国的穆斯林而言,却不能完全照搬,因为中国的穆斯林处于一个非常复杂的文化背景和世俗社会的环境中。因而,将伊斯兰的信仰价值加以多角度的解读后进行社会性推广,是我们目前阿校面临的一个艰巨性的挑战任务。
另外,这一新型教育模式,也应当尽量避免西方现代化的教育理念的侵蚀。从本质上讲,西方教育模式乃是从终极和神圣的价值观念脱离出来的一种人本教育理念。这一理念对人类的知识往往从经验和实用角度去审视。这种知识的不断超越和创新,能够为人类带来更大的物质利益与社会效用。因此,西方教育的理念与精神乃是使人类知识的不断地积累和除旧迎新,知识的价值在于增新而不是保持某种静止的状态。因而,它极力鼓励和尊重个体自由精神的发挥,并以推翻旧有权威知识结构体系为最高荣耀和价值。从这一点看,伊斯兰的教育在其终极精神中应与这种理念保持某种距离,因为伊斯兰的神圣经典《古兰经》和《圣训》,只有在永远保持其文本的原始精神的前提下,才能谈论所谓的教育观念和知识的革新。在伊斯兰的教育体制中,记忆型教育模式仍占有一定的比例,而西方则一直是在不断推陈出新的理解型教育中向前延伸和发展。但是这种知识却失去了其终极精神和生命价值意义,这一点恰是西方教育成为了无根的浮萍,在貌似强大与繁荣中却丧失了其知识的终极价值与意义。
因而,这种新型教育模式,在保持伊斯兰的基本信仰教育模式的基础上适当引入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在笔者看来可谓一种理想的教育模式。至于这两种教育模式如何能够恰当地结合,它需要我们走漫长的路去实验和摸索。限于篇幅我们在此不作多的阐释。
以上仅仅是一种思路和方向,也许现实离我们的设想还很遥远,但这并不表示我们的思路毫无意义。当然,笔者仅仅是从世俗化背景去思考这一问题,它确实只是一种理论型思考。在现实中,也许问题很多,诸如其它类型学校的存在意义和价值等等,但这也可以在专科型学校的带动下形成新的属于自己的专科领域。至于“高校”专科型学校如何迈出第一步,我们只好等待那些在教育第一线有能力的学者、教师们以及有志之士的具体参与和行动了。
愿安拉襄助我们!
2004年于北京树村
上一篇:穆斯林应该是幸福生活的创造者和谐社会的促进者
下一篇:沙特阿拉伯援建宁夏穆斯林国际语言学校又有新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