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伊斯兰教孝理念的当代价值
分享到:
2010-05-18 08:59:22 【来源:民族日报】 点击:

一、从老龄化社会问题说起

  自古以来,慈易孝难。父母疼爱子女是天经地义,然而子女孝顺父母却异常艰难。有置父母于不顾的,有嫌父母为累赘的,父母哺育子女用尽毕生的精力,子女长大了,他们也逐渐老迈了,当需要子女的时候才感觉到孤单和无助。他们的生活状况、生活质量,不仅反映了社会道德状况,还体现着社会的稳定程度。

  随着科学的发达、社会的进步和物质资料的空前丰富,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极大地改善,人的寿命也日益延长,使得到达老年期的人数在总人口中的比重逐渐增加。在人口学中通常认为社会中60岁以上或65岁以上的人口比重分别达到总人口的10%或7%以上时,就称为人口的老龄化社会。老龄化己成为21世纪不可逆转的世界性趋势,在全世界19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约有50%以上的国家已进入“老年型”社会。老龄化社会不仅是社会发展的一个趋势,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我国在1999年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是较早进入老龄社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老龄化速度快于全国总人口增长速度,2000年11月底第五次人口普查,65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8811万人,占总人口6.96%,60岁以上人口达1.3亿人,占总人口10.2%。最近10年老龄化速度加快,每年递增3.4%,快于全国人口递增1.1%的2倍多。《2003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02年65岁以上老年人口已占调查人口总数的8.16%,即10482万人。我国老龄化速度快于世界老龄化速度,发达国家老龄化进程长达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美国用了60年,英国用了80年,瑞士用了85年,法国用了115年,而我国只用了18年(1981-1999年)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并且老龄化的速度还在加快。据联合国预测,1990-2020年世界老龄人口平均年增速度为2.5%,同期我国老龄人口的递增速度为3.3%,世界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1995年的6.6%上升至2020年9.3%,同期我国由6.1%上升至11.5%,从增长速度和比重我国都超过了世界老龄化的速度和比重。由此可以推测出,到2020年我国65岁以上老龄人口将达1.67亿人,占全世界老龄人口的五分之一,也就是说全世界每5个老人中就有一个是中国老人。目前,无论从软件上还是从硬件上来看,我国的为老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与老龄化社会的要求很难适应。

  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全国约有2340多万“空巢”老人,在一些大城市目前空巢家庭已占30%,丧偶的老人占38%,患慢性病和老年痴呆症的就有1000多万人。现在独生子女家庭逐年增多,家庭向小型化发展,传统家庭养老己面临挑战,代际之间的孝道、赡养、照料老人的观念日益淡化,家庭对老人提供最基本生活保障的传统不断削弱,获得子女经济支持的老人比例下降。据统计,城市老人经济支持率为30%,农村要好一些,为60%左右。很多老人在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方面的关爱严重不足,这些对老人身心健康造成很大的伤害,更有一些孤独的老人因无人照料而导致早亡。据调查,全国约有十分之一的老人,即1400多万人要求进入老年福利机构安度晚年。解决老人的问题,使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有所乐,不仅是每个老人的心愿,也是社会稳定、持续发展、道德构建的重要前提。它体现着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也反映着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和道德涵养。

  回顾历史,中华民族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我们曾有过令人羡慕的文明和辉煌,我们构建了一个完善而且意义重大的道德伦理体系,孝意识、孝文化在我国可谓久矣。在殷墟的甲骨文里,就有了“孝”字。孝文化不仅对家庭和睦、社会安定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还对人类的发展进程起过重要推动作用。正如孟子所言:“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然而今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了,环境也更加舒适了,可是传统的一些美德被我们忽略了。尤其是年轻一代,在彰显个性的时候,忘却了含辛茹苦的父母。更有甚者把老人作为结婚与否的条件,认为家里有老人就会有种种负担。我们的传统道德理念在今天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冲击。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如果说孝仅仅是一种文化或优良传统,这是过于片面的,因为孝还有其他的社会功能,在伊斯兰伦理体系中把“孝”提到信仰的高度,认为行孝不仅是人道的一种体现,也是接近天道的一种途径。伊斯兰赋予“孝”特殊的内涵和意义,在老龄社会加速的中国,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研究伊斯兰孝理念有着重要的价值。

  二、伊斯兰孝理念的主要内容

  伊斯兰教文化中的伦理思想十分丰富,尊老敬老被看做是“万善之首”。伊斯兰教的伦理观认为,善待父母、孝敬双亲应是每个穆斯林必有的道德修养。伊斯兰教把孝敬父母提高到天命的高度来对待,甚至与崇拜真主相提并论,《古兰经》说:“你们应当只崇拜他(真主),应当孝敬父母。”(17:23)不仅要孝敬父母还强调对父母要有礼貌,要柔顺温和,不得傲慢无礼、出言不逊,应当必恭必敬地服侍父母。“如果他俩中的一人或者两人在你的堂上达到老迈的年纪……不要呵斥他俩,你应当对他俩说有礼貌的话。”(17:23)先知穆罕默德说:“你们不要嫌弃你们的父母,谁嫌弃自己的父母,谁就是忘恩负义者。”“取父母的欢欣,必蒙主喜;惹父母的恼恨,必触主怒。”子女从出生到成长无不倾注父母的点滴心血。先知穆罕默德常常教导人们“要孝敬父母,这样真主就会喜悦你们,赐给你们很多福利。”

  第一,孝敬父母是每个男女穆斯林的主命。

  伊斯兰教伦理文化包含着丰富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调整人与真主之间关系的宗教伦理规范;二是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社会伦理规范;三是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自然生态伦理规范。”在调整人与人的关系方面孝理念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在伊斯兰教文化中以孝敬父母为核心的敬老思想,影响并支配着穆斯林的言行,起着显著的教化作用。在穆斯林看来,孝敬父母、善待老人不仅是一种美德,是真主所命之事,更是信仰完善的一种体现。伊斯兰提倡天道和人道的结合,崇拜真主,是天道的要求;孝敬父母,是人道的基本,并把这两件事相提并论,《古兰经》说:“你们应当只崇拜真主,并当孝敬父母。”(17:23)

  伊斯兰教把孝敬父母与崇拜真主、感谢真主相提并论,并把它们紧紧联系在一起,先知穆罕默德也说:“真主之喜怒,视双亲之喜怒而转移。”从中足以看出孝的重要性和深远的意义。

  伊斯兰教虽然要求孝顺父母、尊重父母、听他们的话,但并非唯命是从或全盘接受。比如在婚姻方面,子女有很大的选择权,父母不得包办、买卖婚姻。伊斯兰教法规定:非经本人同意的婚姻,婚约无效。《古兰经》说:“当她们与人依礼而互相同意的时候,你们不要阻止她们嫁给她们的丈夫。”(2:232)在信仰方面也不能盲从父母,《古兰经》说:“我曾命人孝敬父母;‘如果他俩勒令你用你所不知道的东西配我,那末,你不要服从他俩。你们要归于我,我要把你们的行为告诉你们。’”(29:8)

  第二,行孝——即使拥有不同的信仰。伊斯兰教孝理念中也包括对非穆斯林父母的孝敬。孝敬非穆斯林父母,同样是子女在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古兰经》中指出:“如果他俩勒令你以你所不知道的东西配我,那么,你不要服从他俩,在今世,你应当依礼义而奉事他俩。”(31:15)这就是说,不能盲从父母而放弃伊斯兰教,以他物代替真主。但是,也不能因此而疏远他们或不理他们,要爱他们、善待他们、尽心尽力的赡养他们。一次,艾斯玛依的母亲来探望她。她就去问先知穆罕默德:“我的母亲是个憎恶伊斯兰教者,她来看我,我可以与她交往吗?”先知穆罕默德说:“可以与她交往。”明末清初著名的回族学者马注根据伊斯兰教精神开拓和发展了传统的善的概念,他在著作《清真指南》提出了“四善”说,指出:“能慈骨肉者,谓之独善;能慈同教者,谓之兼善;能慈外教者,谓之公善;能慈禽兽、昆虫、草木者,谓之普善”。这其中的“公善”正是对慈爱外教者、孝敬外教父母的最好解读。

  伊斯兰主张不仅在物质方面、更要在精神方面孝敬父母。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物质资料的丰富,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人们的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与家人团聚的机会就越来越少。子女们由于工作繁忙,大多数情况下只有在逢年过节去看望父母,回家一次大包小包,吃的穿的都给带足。但父母真正需要的是精神的慰藉。

  伊斯兰要求孝敬父母,不仅要关心他们物质上缺什么,还要在精神方面善待他们,甚至以仁慈的眼光看父母都是善功。先知穆罕默德说:“孝顺的子女一旦怜爱地观看其父母,真主必以每一眼给他记录下被承领的朝觐的回赐。”有人问:“即使每天看一百眼也是这样吗?”穆罕默德说:“是的。”

  第三,孝的外延——善待亲缘。

  伊斯兰教要求子女在父母在世时要行孝,他们过世后照看亲朋并保持良好的关系也是行孝,父母同样因子女的善行而受到真主的恩泽。先知穆罕默德说:“谁在父亲死后,接济父亲喜爱的人,谁就是最孝顺的人。”“给父母祈祷,为父母求饶、履行父母的遗嘱、接济父母的近亲,尊重二老的朋友也是行孝。”还说:“真主说:‘骨肉血亲挂在阿热史上,它呼唤:谁接续了我,真主就接续了他;谁断绝了我,真主就断绝了他。’”这里的骨肉血亲指的就是父母亲和其他有血缘关系的人。父母的过世并不是孝的终结,而是孝的延伸,也是爱和感情的延伸,这表明伊斯兰教孝理念的外延是非常宽泛的。把对父母的爱和思念之情转移成对亲友、对长辈的爱和孝敬,使人们在绵延的孝道上受益无穷。

  第四,尽孝——从自身的能力出发。

  伊斯兰教主张凭借个人的能力,通过合法的手段和方式尽孝,因为“真主只依各人的能力而加以责成”(2:286)。改善老人生活状况,让老人高兴、幸福,其所得必须合法、正当,并非是通过贪污、受贿、偷盗、骗抢等非法的方式而来。凡是超过个人能力或运用非法的形式行孝都是伊斯兰教所不提倡和明令禁止的。《古兰经》说:“真主要你们便利,不要你们困难。”按自己的生活条件、收入、能力善待老人就是孝,就是在认真的履行人道。这样人人都可以依自己的条件去履行主命,也使孝理念更加的贴近现实生活,让老人时时得享天伦之乐,而并非等到子女功成名就之后才拥有幸福。不久前有报道称,有一人很孝顺父母,但自己能力有限,随即偷盗,想借此改善父母的生活。尽管父母的生活在物质上暂时得到了一些改善,但最终的结果是儿子走上了杀人的道路,给老人终生留下了极大的伤痛。

  第五,忤逆父母是大罪。

  《古兰经》说:“你的主曾下令说:你们应当只崇拜他,应当孝敬父母。如果他们中的一人或者两人在你的堂上达到老迈的年纪,那末,你不要对他俩说:‘呸!’不要喝斥他俩,你应当对他俩说有礼貌的话。”(17:23)伊斯兰提倡孝道,孝敬父母是“天道”和“人道”的基础,要以恭敬的态度对待父母,善待双亲。《古兰经》说:“你应当必恭必敬地服侍他俩,你应当说:‘我的主啊!求你怜悯他俩,就像我年幼时他俩养育我那样。’”(17:23)忤逆父母在穆斯林看来是一种大罪。先知穆罕默德告诉人们:你们知道吗,最大的罪恶都有哪些?……是举伴真主,忤逆父母。”忤逆就是态度专横,侮辱谩骂,在处理事情中横行霸道,诅咒老人,挑剔老人,欺骗老人,呵斥老人,给老人施以高压和厌恶老人,打骂老人,冷漠老人,等等。先知穆罕默德说:“赡养父母而成为顺从真主者,父母将成为他开启乐园的两道门,敬一老,开一门;忤逆父母而成为违抗真主者,父母将成为他开启火狱的两道门,忤一老,开一门。”有人问:“父母虐待他呢?”穆罕默德连说三次:“即使父母虐待他也罢。”这说明不仅不能忤逆父母,就算受到父母的伤害也要忍耐,更不能断绝关系或伤害他们。“……断绝亲戚关系,这等人,是真主所弃绝的,故他使他们变聋,使他们变瞎。”敬畏真主,孝敬父母,这是穆斯林的人格标准。

(一·未完待续)

责任编辑 贠睿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伊斯兰教 理念 价值

上一篇:团结是主命 分裂是罪恶 (二)
下一篇:团结是主命 分裂是罪恶(三)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