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宽容大度、广恩博施
伊斯兰教在要求穆斯林对独一安拉的敬拜、顺服的同时,要每一位穆斯林应以先知的言行举止为榜样,宽容大度、广恩博施。先知时时教诲穆斯林必须有仁爱慈悲的胸怀,要坦诚相见,宽怀大度,不要相互猜疑,通过信任与理解保持群体的和睦相处(49:12)。不仅对待教胞要有慈悲仁爱的心怀,而且对所有需要救助的人都应以慈悲的胸怀广恩博施。
5、扬善抑恶、汲清弃浊
伊斯兰教扬善抑恶的价值取向的基础就是善恶报应论,即人的善恶跟未来的生活道路有直接关系,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种关系突出了道德修养和道德自律对人生命运的影响。因为要“去恶从善”,首先就要“知恶知善”,也就是“自净其意”,通俗点说就是自己净化自己的心灵。在净化自己心灵的基础上唤醒他人的道德自觉和自律。
6、谦逊诚实、戒骄戒躁
诚实信仰,真诚待主,真诚对人,对于“希望真主和末日,并且多多纪念真主者,你们有使者可以作为他们的优良模范。”(《古兰经》33:21)先知常常强调诚实正直是信仰的基本要素。对安拉不诚实的信仰,对人虚伪的态度就无法达到完美的境界。真主时时皆讲真实,要求人类也必须诚实正直以对待他人。(《古兰经》33:35,33:54)
《古兰经》教导我们:“一句良言,好比一棵优良的树,其根柢是深固的,其枝条高耸入云”(14∶24)。“一句恶言,恰似一棵恶劣的树,从大地上被连根拔去,绝没有一点安定。”(14∶26)。人与人在相处的过程中,能否和谐相处,紧密相连,就看每个人的语言是否与人为善,这也是诚实的主要内容。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总是待人平和亲切,温文尔雅,彬彬有礼,谦逊和睦。
7、崇俭抑奢、公而无私
勤俭节约是伊斯兰教的又一道德规范。穆斯林拥有物质财富后,必须勤俭节约,避免奢华浪费。把剩余的部分用于慈善事业,关顾他人疾苦。决不能挥霍无度,挥霍是一种犯罪,是恶魔的行为,《古兰经》说:“挥霍者确是魔鬼的朋友”,(17:27)“不义的人们追随他们所享受的豪华生活。他们是犯罪的人。”(11:116)
勤劳节俭,不奢华浪费,也是实现理想社会的重要途径。使饥饿的人有饭吃,寒冷的人有衣穿,劳动的人安居乐业,人人幸福康乐。
8、坚忍不拔、积极进取
坚忍不拔、积极进取是伊斯兰教倡导的美德之一,也是穆斯林个人和集体在生产生活中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
在《古兰经》中,坚忍不拔被认为是一种极为重要的道德行为,高度赞扬具有坚忍品德的人:“那些明哲没有为在主道上所遭遇的艰难而灰心、懈怠、屈服,真主是喜爱坚忍者的。”(3:146)坚忍一是对信仰的坚信、对宗教功修的坚持,二是为社会事业艰苦奋斗。《古兰经》指出:“我必定要试验你们,直到我认识你们中的奋斗者和坚忍者,我将考核关于你们的工作报告。”(47:31)又说:“真主是与坚忍同在的”(2:249)。先知曾说:“凡忍耐者,安拉将使他具有坚韧力。一个人所得到的任何最佳和最厚的赏赐都不如忍耐。”又说:“穆斯林遭到的任何劳苦、疼痛、忧悒、苦愁、悲伤,甚至遭伤儿之痛,都会被安拉用来消除这个穆斯林的过错。”基于对伊斯兰教的坚定信仰,坚忍不拔成为穆斯林战胜困难的力量源泉,能够在逆境中不畏缩、不彷徨、不悲观、不动摇,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不低头、不怨天尤人、不丧失信心,能够经受住严峻的考验,坚忍不拔,勇往直前。
9、人皆兄弟、族为一家
《古兰经》指出,“众人啊!我确已从一男一女上创造你们,使你们成为许多民族和宗族,以便你们互相认识。在真主看来,你们中最尊贵者是你们中最敬畏者。”(49:13。)在创造者真主面前,大家的权利和义务都是平等的,没有地位高低、身份尊卑之分。先知曾说:“人类啊!你们的主是同一个主,你们的祖先是同一个祖先,你们都是阿丹的子孙,阿丹来自泥土。阿拉伯人不比非阿拉伯人优越,非阿拉伯人不比阿拉伯人优越;红种人不比黑种人优越,黑种人也不比红种人优越。除非是对真主的敬畏者。”
10、希求太平、爱好和平、构建和谐
崇尚和平、讲求和谐既是伊斯兰教处理国际事务和人际关系的一条基本伦理原则,也是其人文精神的体现。《古兰经》说:“你们当全体入在和平教中”。(2:208)因此,伊斯兰教常被理解为“和平的宗教”。穆斯林首先应该给对方带去和平,提醒人们铭记和平是人类的美好愿望,是生活与发展的基础。
认为在世界上迫害和压迫弱者是真主谴责的行为,真主不会宽恕任何方式的专制和暴力。一个迫害他人、他国,并为他人和他国带来苦难的行为是与《古兰经》中的正义、虔诚和仁慈的戒律相违背的,伊斯兰反对所有形式的邪恶与暴力。
总之,在当代社会,伊斯兰文明是世界文明之一,伊斯兰伦理是普世伦理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伊斯兰伦理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道德资源。
以上讨论,是自己学习的一点心得体会,不对之处,希望各位批评指正。
耽误大家时间!谢谢!
(编辑:深谷幽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