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兰教的教育观
分享到:
2010-02-14 09:42:02 【来源:网络】 点击:
    知识如此重要,但知识的传播,获得还要靠知识分子,如教师、学者等。因此,伊斯兰教提倡“尊师重教”,尊重知识与知识分子。穆圣指出:“学者是列圣继承者,列圣把知识作为遗产,留给了他们,掌握了知识的人确已获得无价之宝。”“学者的墨汁,其贵重不亚于殉教者的鲜血。”哈里发欧麦尔说:“失去一位学者,对一个民族来说,是一种难以补偿的损失。”伊斯兰教还免除教师在战时参战的义务。在伊斯兰社会,教师应该是他所教授的内容的身体力行的典范,既要言传,更要身教。正是由于教师的崇高地位和神圣使命,穆斯林每次礼拜之后,向真主祈祷宽恕教师们的过错。

    (四)关于教育方法。伊斯兰教教育方法比较灵活,提倡自由讨论,鼓励师生对话和交流。穆斯林学者认为,教学就是教与学之间的沟通。是教师和学生之间推心置腹的交流。鼓励展开尖锐的批评,认为在热烈、融洽的气氛中进行辩论,不但能开阔视野,启迪智慧、相互促进,而且会给双方带来莫大的快乐。这对反映了伊斯兰教所提倡的学术自由和学术民主。

    与此同时,穆斯林还提倡学术旅行。莘莘学子,时而在通都大邑,时而在穷乡僻壤,“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蔚然成风。

    由上可知,伊斯兰教鼓励求知、求真,反对愚昧;鼓励求美向善,反对丑恶;提倡教育,反对粗俗;提倡文明,反对野蛮。而并不像有些人所误解的那样,要求穆斯林抱残守缺,食古不化,不思进取。如果那样的话,中古时期的穆斯林不可能像事实上做过的那样,借鉴、吸收希腊、罗马文化、波斯文化、印度文化和中国文化,并对其加工、改造、融化、整合,创造出一个光辉的穆斯林文化,为人类文明做出巨大贡献。稍具历史知识的人都知道,那时的穆斯林世界,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是先进科学技术的代表,也有着比较完善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世界上的许多国家,特别是欧洲国家争相引进吸收穆斯林的文化,从而对其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推动了文艺复兴的发展。这是举世公认的。当今穆斯林应该遵循《古兰》和《圣训》的教导,继承先民的优良传统,努力学习,开拓进取,再创辉煌。尤其是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地球变得越来越小的今天,在市场经济大潮汹涌澎湃,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不断加深的当今中国,更不应也不可能封闭自己,固守原来的小天地,而应当以一种宽广的胸怀和宏大的气魄对待人类文化遗产。穆斯林的教育活动和文化建设应当是像一条无尽的走向绝对真理的长河,它不拒细流,容纳百川,包容一切相对真理,使一切能够体现真、善、美的文化,汇入这条长河,使之浩浩荡荡,滚滚向前。具体来讲,探讨伊斯兰教的教育观,可以从中获得四点启示:

    (一)宗教伦理道德教育与科学文化知识教育相统一。这一观点要求穆斯林既要追求宗教学问(如《古兰经》、《圣训》、教义、教法等)。又要学习现代科学文化知识。

    (二)接受教育是每个穆斯林的权利,也是义务。先知最早提出了义务教育的思想,他明确指出:“求知是男女穆斯林的天职”,这就是说,接受教育是每个人必须履行的一项强制性的义务,而不取决于个人的意愿。

    (三)男女享受教育的同等权利。《圣训》“求知,是男女穆斯林的义务”表达了两层含义:一是人人都必须接受教育,二是男女享有受教育的同等权利。可见,伊斯兰教在提出义务教育思想时,并没有排除“半边天”。因此,穆斯林女子应该把受教育当作义不容辞的职责。

    (四)终身教育是伊斯兰教所提倡的。古代,人们受教育程度普遍都很低,可以说文盲充斥。近代以来,才有了严格意义上的学校,从小学到中学乃至大学,人们以取得大学学历而沾沾自喜。然而,到了现代,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人类知识的不断积累和更新,许多有识之士深感阶段性教育之不足,而提倡终身教育,即一个人无论处在青少年阶段,还是中老阶段,都需要不断学习,更新知识,充实自己,以适应不断变化着的世界。而这种积极的思想,在伊斯兰教教育观中早已有之。先知要求人们将求知作为一项天职的同时,他还告诫人们:“求知从摇篮到坟墓”,也就说一个人从呱呱坠地到寿终正寝,都需要不断地学习。学海无涯,学无止境,永不停顿,永不满足。
(编辑:贝贝)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伊斯兰教 教育观 马明良

上一篇:一位日本学者的信仰自白
下一篇:伊斯兰的妇女解放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