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道,位于临沂市兰山区兰山办事处。原名道里村,因地近大道,故名。又因位于临沂城西,故城里人又称为西道。源于蒙山南麓的小涑河穿村而入沂水,把村子一分为二。
南北道清真寺始建年代不详,寺内原有明正德年间香炉一座,寺建約略于明正德年间(明武宗朱厚照年号1506——1522年),至今约五百年。此据并非可靠,但由此可知不会早于明朝正德年间。现寺内所存最早一块重修碑文为清乾隆二年(1736年),据碑文所记“有作者创于前”可知,此前已有清真寺。又,乾隆之前约七、八十年山东境内一直是太平盛世,无战乱匪患。此前清真寺应无战火破坏,其残破当属自然风化雨蚀,故清真寺的始建年代还应上溯几十年。乾隆二年,由肖玉文、李文登、金国玉等二十余位穆斯林捐款重修,同时捐给寺里养赡田31亩。同治二年(1862年),教长马万荣协同乡老陈忠宝、马伟、李振兴等人四方募化,筹资再次重修,建大殿一座,门楼一座,讲堂三间。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许朝顺、李恒玉、徐李氏和金马氏等穆斯林为清真寺捐地31.5亩,作为经资。
1946年春天,滨海回民第三大队在队长吴作恩(汉族)、政委彭林柏(回族)的带领下进驻南北道,开展了百日大练兵, 1946年五月底,刘格平同志带领山东回协的干部来到了南北道。刘格平和彭林柏等率领回族干部战士在此礼拜,以清真寺为阵地,向阿訇、乡老和穆斯林群众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发动群众开展诉苦、减租减息运动,成立回民协会、建立党组织、民兵队、青救会、妇救会、识字班、儿童团等组织,大批回族青年从这里走上了革命道路。并再次与南北道的穆斯林群众渡过一盖德尔之夜。
1966年,“文革”开始后,阿訇受到批斗,被赶出清真寺,《古兰经》被焚烧。宗教生活停止,清真寺受到极大破坏。
1981年在金万宝、金万斗、阿訇文益茂的主持下,重修了五间砖瓦结构的讲堂,也做礼拜大殿。
2000年秋,在阿訇文延礼的主持下,动工新建大殿三间,门楼一座,水房两间,全寺占地面积940平方米,建筑面积346平方米。市民族宗教局、大岭镇政府各拨款五千元,解决了水电问题,购置了寺内礼拜及日常生活用品。又请原省政协副主席、省民委副主任、省委统战部长、现省伊协名誉会长金宝珍题写了“清真寺”和“虔敬真主”匾额,寺内面貌焕然一新。
现南北道回族群众的经济发展蒸蒸日上,成为临沂市乃至全省闻名的少数民族经济强村,很多企业与伊斯兰国家和外地穆斯林有贸易往来,沙特、埃及、阿联酋、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印尼等国的穆斯林先后来访。现已成为展示南北道回族人民风貌、向国外需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加强国际友好交往的窗口。
2005年12 月23日,寺管会发起为北道汉族同胞邵泽海募捐活动,邵泽海夫妇都是聋哑人,长子次子幼年触电手致残,三子也是聋哑人,又患白血病,全家仅靠邵泽海做点木工活的微薄收入维持生计。这么多灾难落在这个不幸的家庭,由北道村两委和寺管会发起募捐活动后,南北道的回族群众纷纷响应,短短的一上午就集资八万三千余元,送到邵泽海夫妇手中,谱写了一曲民族大团结之曲。
南北道清真寺内有古松一株两棵,南面一棵树围140厘米,北面一棵树为165厘米,其高度均在15米以上。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多数树枝开始干枯,虽曾采取过抢救措施,但终因树龄(约400年)太长,又加上八十年代大跃进期间拆松枝、扎营门遭破坏,在十几年前就已全部枯死,树枝树叶荡然无存,所剩两树干依然挺拔直立,为防止枯树腐烂倒地。2000年秋,已为其筑起护栏,护栏呈方形,尺寸为2×2×1、2米。我们南北道穆斯林称它们为孪生古松。
南北道清真寺内原存古香炉一座,1997年春,文延礼阿訇应聘来清真寺主持教务,不久,文阿訇发现香炉底部印有“正德年制”四个字(蓝色)。随后,请有关专家进行鉴定。据称,该香炉系近代碎瓷。但未能确定属官窑,还是民窑烧制而成。该香炉表面呈白色,为圆筒形,底部有三条腿,炉口内径30厘米,炉高28厘米,炉壁厚1、5厘米,遗憾的是该香炉在1998年失盗。至今下落不明。现在寺内仅存的证据就是为数不多的几张包括香炉在内的照片。
再次参观完清真寺后,大家深有感叹:正如金会长所说:“清真寺是老年人的乐堂;青年人的会堂;少年人的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