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实际上背后的含义是非常深刻的,也就是说从80年代到现在,全球金融市场的规模至少放大了100倍。如果风险得不到有效的控制,金融损失也可能是一百倍。带来的灾难也可能比原来放大很多倍。所以金融改革的第一个方向肯定是以降低杠杆率,增强安全性为标准,所以大家可以看到全球的金融改革是以降低杠杆率和增强安全性为第一个改革目标。
第二个改革目标也非常清晰,就是弥补监管的侦控和漏洞,这都是亡羊补牢。传统上很多发达国家的金融体系是不监管有些金融机构或产品。比如对冲基金,不监管的理由非常简单,有两个。第一个对冲基金规模非常小,第二个理由是因为对冲基金客户都是成熟的投资者或者机构投资者。后来我们突然发现这两个假设都不成立了。第一对冲基金在过去二三十年之内增长的非常快,规模发展非常快。同时通过高杠杆的放大使得它规模的影响对市场的影响更大,这是第一个假设不成立。
第二个假设不成立是什么呢?大家发现这次金融危机中最令人震惊的是什么呢?就是麦道夫事件,并不是说麦道夫赤手空拳骗了人家700亿美元,也不是用的最古老的骗术,是因为他所有的客户都是所谓的机构投资者。他仍然有人性的缺点,仍然需要加强监管和保护投资者。所以金融改革第二个方向是弥补监管侦控,亡羊补牢。包括原来传统上对金融系统性风险是不加关注的,现在全球都提出来要防范系统腥风醎。
第三个改革方向是因为全球在过去三十年中以资本市场为先导,全球化进程发展的非常快,实际上有一个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几十年之后回过头来看,刚刚发生的金融危机可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单个的事件宣告了全球化时代的来临。我经常想这个全球化有点像我们中国古代的叶公好龙,叶公非常喜欢龙,结果龙真的来了以后发现有点受不了。为什么呢?就想人追求全球化,过去三十年做了非常努力,电信的发展、物流的发展、互联网的发展都使得世界浓缩了,成为了一个地球村。但是真正全球化来临第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就是金融危机,来了真得有点受不了,所以这也使得所有主要国家坐下来共同面对全球金融监管合作。
也就是说金融市场已经跨越了国境,已经成为了全球一体化,但是监管还是各国各自为政,所以我们可以看到金融危机之后20国(音)集团经常在一起讨论的主要话题就是全球金融监管合作。但是我们也可以与其这个监管合作道路非常漫长。因为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利益,所以这个协调的合作会非常的艰苦。
这次金融危机之后,华尔街会何去何从,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将跟他有什么样的区别。我想这次华尔街魏纪中最深刻的教训就是资本市场,或者说虚拟经济脱离了实体经济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华尔街发展这场危机是因为很多实体经济的需求不像以前那么强烈了,在某种意义上,美国今天每年从市场上栽盘的公司超过了IPO的公司,所以我们中国的资本市场跟他们发展的阶段是完全不同,我们现在还有大量的企业需要走向资本市场,还有大量的证券方面的业务需要开展。所以我们首先认识到我们中国市场目前发展的阶段和与它的不同。
另外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要点,就是说我们观察很多社会发展的演变不能光看单个时点的状况,应该看社会发展的总趋势。过去一百年中,我们观察美国的金融体系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1913年的时候,美国股市的市值和银行存款的比例是1:1。或者简单的说美国的金融体系中一半的金融资源在市场上,一半的金融资源在银行体系中。经过了一百年的演变,1999年的比例变成了9:1。也就是说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金融资源走向资本市场,通过市场来配置,是一个边缘趋势。也就是说从长期统计平均来看,资本市场配置金融资源的效率超过任何与他相竞争的其他配置方式。当然并不排除这个市场本身存在着很多缺陷,也许会发生很多危机,但是这个趋势是非常明显的。我们中国金融体系的改革一定要按照这个方向发展,推动我们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
金融危机之后使得中国经济突然之间出现在全球的聚光灯下,使得我们在全球的经济地位中我们突然比原来更加重要的很多。2009年中国GDP保8%成功,8.7%,这是全球GDP增长60%是由中国作出的贡献。所以中国今天在全球的地位比原来提高了很多。我们自己有很多切身的感受,有的时候我们出国去参加经济论坛。发现非常有趣,美国经济论坛现在往往设计成为两个模块,第一个模块讨论美国经济,第二个模块讨论中国经济就结束了。我们去参加这些论坛的时候感觉到自己非常受重视。而且往往从讨论美国经济开始也讨论中国经济,到中国经济这块完全就是有关中国的问题。所以可以看到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非常高。
但同时也有很多对中国经济负面的评论。有一次我区美国参加一次论坛,打开纽约时报,有一篇文章说中国正在制造前世界历史最大的经济泡沫,比日本的还大。也是这次达沃斯论坛,一共三个主题,有一个主题叫做中国经济的硬着陆。也是对中国经济的看法两极分化。
我们不管这些说法是处于什么样的背景,什么样的考虑,中国经济是不是可持续发展,的确值得我们深思,而且我相信这个答案不是确定的,这个答案是在我们的手里。我们怎么去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我们采取什么样的措施,采取什么样的政策,能够决定中国经济未来是不是真正能够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我们可以观察,全球二战结束以后很多经济体都通过了一个高速增长的阶段,而且这个阶段基本上都持续了三十年。在三十年之后都出现了一定的问题。
比如说二战结束以后德国、英国、法国在二战的废墟上开始了快速的经济起飞,但走到了70年代陷入了经济滞涨,从70年代到现在发展非常缓慢。日本是从50年代末期开始经济起飞,到了1989年出了重大的问题,就是日本经济泡沫破裂,也是三十年。从80年代到现在,日本从1989年到1999年称为失去的十年,从99年到现在又失去了十年,所以一共失去了20年。
亚洲四小龙也是从60年代末期开始起飞,辉煌的时代是结束在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从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到现在亚洲四小龙是先有作为。所以我们看到很多国家经济体在高速增长三十年之后都陷入一种饱和状态,或者平静状态,或者衰退状态。我们中国的经济是从1979年开始改革开放,进入了快速发展的快车道,走到去年09年也是三十年。再加上这么一场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迫使我们对金融经济的转型提出了非常严峻的挑战。
同时我们也非常清楚的知道,在中国经济中还存在很多结构性的缺陷,比如我们很多的企业在全球产业链中是非常低端的。07年我调研广东省的时候,当时广东省一位同志跟我讲,全世界非常好的大部分的灯具都在广东钟山县,钟山县有一个古镇,这个古镇有700家到800家灯具厂集中生产这些产品,利润是非常薄,大家可以想一下这个竞争有多少激烈。后来我想一下七八百家灯具厂集中在一个小小的古镇有点不可思议,就上网检索了一下,检索的结果出乎我的想象,在古镇注册的灯具厂既不是七百家也不是八百家,是四千八百家。
>
也就是说我们很多沿海地区的中小企业是生存在这样激烈竞争的环境下,我们以最低的价格到欧美市场可能还被他一把火烧掉了或者退回来了,因为他反倾销。所以我们看到这种发展方式的的确确是难以为继的。这是我们讲的一些中小产品,我们讲一些大产品,我们现在钢铁产业是雄踞全球第一,我们去年是全球钢产量的第一大国家,后面20名加在一起都不如中国多。但是有一个非常不幸的事实,我们去年所有进口钢铁的平均价格是我们出口钢铁平均价值的200%。也就是说我们购买的都是特种钢,经济附加值比较贵的,销售出去的都是比较低端的。说明我们还是在全球产业链中属于比较低端的状态。
那么,我们讲所以中国经济现在提出,党中央国务院提出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我认为是非常迫于眉睫的一件事情。解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什么内容,我相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非常丰富的内容,但其中最核心的我个人认为有两点。一种就是提高我们中国产业的竞争力。也就是说我们在全球产业链中我们是比较低端的状态,我们一定要向相对比较高端迁移。所以为什么我们讲中国发展创新经济。就像很多我们的厂给美国人加工键盘,可能就是10块钱的利润,我们说10块钱太少了,但是印度尼西亚说我7.5块就干了,没有谈判力。
但如果说英特尔-T,你没有我的芯片,计算机就是一堆废铁,我才可以获得比较高的利润率。所以创新不是为了创新比较好玩,是希望中国的经济在全球范围内有谈判力,所以我们第一要减速经济的转型。提高产业的竞争力,能够向高端产业的迁移。第二个我们要提高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的确确我们不能够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发展能源都没有了,环境完全被污染了。做到这两点,我们至少要做两件事情,第一件事情我们要加速中国经济存量的整合。也就是说我们现在很多产业在全球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比如说我们的钢铁、化工等等这些产业,我们加速它的整合。
另一方面,是我们加速中国经济增量的发现。我们要在未来三十年中现在我们还不了解的新兴产业中占领一些制高点。非常有趣的是,在去年有一个很小的现象,但这个现象很能说明问题。在09年的第三季度iPhone手机在全球的销售额增长了47%,我们可以会议一下,09年的第三季度金融危机还没有过去,而且在比较深重的时候。你会发现这些高技术的产品反弹能力是远远超过传统企业,就是有技术含量的还是比没有技术含量的更强一些。
也就是说这次金融危机之后我们发现很多传统的产业在发达国家中从此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最明显像一些汽车业,像通用汽车,在美国是濒临破产,美国政府花了很多精力救助,但是总体来说这个救助是非常艰难的,因为整个时代已经过去了,劳动力成本等等所有的问题。但是你会发现高科技产业,70年代以来崛起的四大产业,PC、通信、互联网和生物医药它们在金融危机之后反弹能力远远超过传统产业。也就是说,这些产业的技术含量,它的经济附加值相对比较高,因此它抵御金融危机的能力也是强于传统产业。在这些方面我们是落后发达国家的,我们现在还在追赶,当然我们现在总体来说人口比较大,发展速度比较快。我们发现中国的手机持有人数和互联网用户在全球显得比例已经非常高了,但是在这些领域中,总体来说我们还是落后于美国和其他的发达国家。
但是未来三十年究竟哪些是新兴的产业现在没有人知道,当然金融危机之后我们看到了大量的讨论集中在低碳经济或者绿色经济。究竟未来三十年是低碳经济还是绿色经济,还是其他一些产业,引领全球新的增长制高点,没有人知道。这个没有人知道,对中国是有利的。因为我们突然发现金融危机之后,我们跟发达国家在未来新的经济制高点的竞争中我们站在了同一个起跑线上。所以问题在于我们如何去竞争,我们的抓手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