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从远古荒蛮进入文明时期,确实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蜕变周期.在亘远的时空里,人与大地演绎了无数次创造,掠夺.占领,收复,辉煌,破败,在这种罔替千年的生态长链中,很多的废墟遗址被有意无意的留存了下来.它们像标本一样牢牢的钉立在历史中属于自己的那一页.因而看起来荒凉破落的废墟里,却深藏了中国文化中极其壮丽的一个部分.
可以说,废墟是现代通往古代的一条直径;是一座活着的时代见证;是一段永远停滞的时光;是过去与现在的交融;是结束也是开始.废墟是一个空间,却让沉浸其中的人感受到了某种时间意义.渤海古国的城墙根与圆明园的石柱把一个唐代和一个清代静静的凝固在那里.淡淡的夕阳下,在厚重的墙根上散一会儿步;在孤直的残柱旁呆上一阵,心领神会一番,渐渐的,现代人襟中也就多了那么一股吞古纳今的气度.
但这种气度挥洒的并不从容.寄怀古之情,无疑,废墟是最贴切的处所.然而.探究其底蕴的时候我更多发现的却是人性的阴冷.在这些貌似雄壮的古址背后暗怀了过多的暴戾与毁灭;流离与恐慌.因为,但凡今日的废墟一定是旧日的战场.是无数无辜的生命和刚烈的鲜血筑累了废墟的气魄与性灵.
我任随想象漫延:兵马枪戟如林般凝峙城下数十里,城外原野上北风峻肃,城头战旗扑腾,天地都被裹卷在沉寂的杀气之中.募地,战鼓如一计闷雷,人如潮般对流成莽荡一片.我的脑际回荡着震天的杀声;金鸣;马嘶.良久过后,四围一片死寂.涌动的人潮结成了深红的长冰.覆盖着大地荒凉无际.城头上空一群暮鸦回旋;斜阳的余辉与尚温的鲜血相融一处汨汨流动;无主的战马彷徨的顾盼游走...
委实,中国这个古老的生命躯干上镂刻了太多血凝后的疮疤.契丹勇士的铁骑,八国联军的钢炮,都曾在中国人心图上划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所以,当后人徘徊在这种废墟时,大多拥塞心头是一腔敌忾,满怀苍凉.
因着地理的险僻,四川自古战事不多,在兵连祸结的中华大地,它既是一道屏障也是一块乐土.汉刘邦便在这片土地上休养生息后终尝了霸业,因而浩浩川地又隐隐流动着一派中原王气.
我曾在巴山蜀水间行走了七年,深深体味了它的人文鼎盛,民风温和.住惯了,你会发现,四川是世界上最适合人类居住的佳境之一.对于不长远行的人来说,在一个地方呆的闷了,心中自然会萌生向长天大地释放自己的热情.而此时,四川便会以悠闲潇洒的姿态率先出现在你的选择视野中.一个地方有人心谙熟的一景便足以吸引众多的身影.更何况四川的浩繁---成都有李杜行文,武侯步阵;都江堰李冰治水,青城论道,以及诸如峨眉金顶,乐山大佛,剑门天险等等....看够了让人勃发思古之情的人文景观,顺着都江堰的大坝西行二百多公里,誉满天下的九寨黄龙边会以绝世之姿强迫你,诱惑你.这种远游是奇异的,最好是孤身一人,它会让你彻底沉醉在人文与自然遥相呼应的错落意绪中.
就在成都与九寨沟的中途,有一座横跨于岷江之上的县城,叫汶川.与行人如织的景胜区相比,它就显得冷清了许多.在车来客往的旅途中,它只是扮演了一个旅舍的角色.它沉默的梳洗着每一个过往旅人的满面风尘,在朝送暮迎中散发着它的生命热量.
日子平静的像岷江的水,偶尔的涟漪也只是生活的打趣.汶川在岷江两岸深情的对视着.小汽车急急的溜过泯水大桥,向城北呼啸而去.桥头的太阳伞下几个老人凑在一块,围着一张竹片编成的桌子安逸的喝茶纳凉.不远处的菜市场一片闹噪,肥敦敦的肉摊老板,一脸精瘦的菜贩子,拎皮包的大姑娘,提菜蓝的老太太,吆喝声,杀价声,笑骂声,汇成一片飘过了岷江水.对岸的居民小区宁静的很.穿羌族服饰的小货郎蹬着三轮车来来回回穿梭在楼巷之间.车尾装着各式各样的羌族土特产,波浪鼓响亮的当当声回响在小区的每一个角落里.楼群的拐角处摆设了很多简易货摊,修鞋的,卖水果的,卖报刊的.每次经过一个摆满藏族手工艺品的地摊时,小货郎的身影总会顿一顿,再向设摊的藏族姑娘友善的投以一笑.他一笑,姑娘的脸便一红,姑娘的脸越红,他就越笑.那位溜狗的孕妇把一切看在眼里,神色间也荡漾着会心的笑意.小区隔壁教室里的孩子可不敢笑,他们早就领教了这位新来的数学老师的本事. 临近傍晚时,饭店大姐早已铺好了床褥做好了饭菜准备款待远道而来的游客,让每个出行在外的人都充分感受着四川人的干练与热情,品尝着岷江水的甘甜与清冽.
晚上,石峡上空月色轻柔.汶川人各想着各的,老人想着茶牌,菜贩想着买卖,小媳妇想着明日的菜价与商场门前的那件花裙子,羌族小伙想着藏族姑娘,藏族姑娘想着羌族人有没有美丽的婚纱,小朋友想着学校门口新开的零食店,饭店大姐一边关门一边望着月亮想着明日的好天气一定会有更多的客流量.....人人都揣着美好的心事入了梦乡.石峡头顶,一朵孤云浮向明月.漫漫散散遮住月光,抛给大地一片阴影.
翌日,太阳徇着亘古不变的轨迹照耀着人间.那片多事的云影早已隐褪的没了踪迹.温煦的阳光下,这片土地却狠狠地变了颜色,变的让人以为到了另外一个世界,陌生,茫然,恐惧,一切有序的生活变成了满目的狰狞,无边的破废.在衰相杂陈的残壁,断柱,斜屋,歪树,血腥与哭喊中,再也看不见那群熟悉的身影和场景;喝茶的老人,溜狗的孕妇,率直的羌族小伙,羞涩的藏族姑娘,菜市场的喧闹声,教室里的读书声,餐馆里的猜拳声,匆忙的街头,烦人的红灯.....一切都在崩塌的钢精水泥下沉寂.石谷颓废了,岷江污浊了,大地又多了一道伤痕.
08年5月12日,举世震惊的汶川大地震发生了.
在余震不断持续的这段日子里,跟很多人一样,我的心情难言的沉郁.唯一能做的只是一些微薄的捐助与遥远的祈福.年岁渐长已使我少有感动了,但在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中,却时常为一只伸出墙缝的手臂,一双透出屋顶的眼神,为一个老人,一个少年,一个失去母亲的孩子,一个失去孩子的母亲,为一个瞬间,为一个费时几昼夜的营救,为一群接一群进入灾区实施救援的背影感动的潸然泪下.更为一个个重生的生命感恩,为一次次奇迹的诞生赞叹.在这场巨大的灾难中,中国体现了空前的凝聚力,这使世界震撼.
不仅仅震撼于一座城市的陨灭,万千生灵的沉没.在这场大毁灭的始末中,我更加震撼于人性中最纯彻的善的流露.
一位全家都被灾难吞噬的柔弱女性,在还未从巨痛中缓过神来便全情的投入了对其他生命的援救;一为军人在暴雨中救人不成后跪地号啕大哭,让人望之动容;一位女教师察觉了大地的颤抖,她没有独自逃走,在进进出出中她抱出了教室里大半的学生,最后自己长眠于熟悉的讲台.....这样的片段实在太多了,它让每一个稍具感知力的人都心神澎湃.
当另一个画面挟带着几句话出现在我面前时.我呆立良久,周身血气涌动,我知道,这将是二十一世纪最令人动情的素描-----一个母亲弓身俯在地下,用自己的脊背遮护着怀前的孩子,凶猛的倒塌物一一砸向了他的背驱.....当救援人员发现她的尸身并救出一息尚存的孩子时,也发现了一部平放在她身边的手机.看着手机屏幕上的血迹与字迹,众人再也无法抑制自己的情绪.就那么简单的几句话,却把人间的爱都道尽了:"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下去,请你记住,妈妈爱你".放弃一个生命只为了延续另一个生命,缘由只是一份单纯的母爱.中国有幸,只此一人一语,便唤醒了无数冰冷的心.废墟底除了历史赋予的冷厉,还有慈祥.中国没有宗教信仰,经过了这场生与死的洗礼之后,或许在步履红尘时会从容很多.
有了这场大悲剧,中国的苦难史由残疾走向了完整,废墟文化从病态步入了健全.废墟的保留是经过了历史的精心筛选,并非是废墟就被存护起来.汶川会像渤海古国与圆明园一样,被贴上标签,长存后世人心.在心灵与情感的坐标上,它更多的是承载了一种史无前例的天下大爱.也因此,中国的废墟内蕴被刷新了,它不再是一味的荒芜肃杀,不再是战争与掠夺的见证.在无数善良的眼眸下,它更被注入了温情的声色.
汶川废墟,也成了一种反思.从地理到心灵之间,我隐隐约约遁循到了某种联系.在地理中,一座这样的废墟产生时,它是灾难,是悲剧,是人群上空落下的血色的雨.但同时,它又摇落了窒于现代人体内的心灵废墟.这样的废墟是造物主降示给人类的警钟与思考,它可以启悟人心,可以削除麻木,冷漠,凉薄.这样的废墟昭示给人间的不仅仅是苦难,还有对苦难的超越.人类需要这样的废墟,现代需要这样的废墟.尽管代价过于惨重.
说出这番话可能我会招致一片骂声.但汶川废墟却真切的净化了华夏九州的浩荡人心,擢升了生命过程的价值取向.中国将会从进军强国的急促步伐中抽出空来,展现给世界一派大气从容的气质,一份慈祥深厚的母爱.
今夜,我静静的坐着,心里空空地,如一间寂寞的空屋.空,才能容.突然觉得,人生就是填空,差异只是所填的内容.空屋未必真空,不是还有寂寞吗!推开窗户,敞开门扉,放一溜阳光进来,祛祛阴潮,褪褪冷漠,再还屋外一个清爽的荫凉.这样的人生才能活色生香,这样的人心才有闲暇抒情.我一直埋首于眼下的细琐,忘了注视前方,那里有我们每个人都会拥有的一个长长的假期.
在我钟爱的小书房里,我习惯了一个人独坐,并且熄了灯,每当这个时候,生活才会一一明朗.而今夜,在稠浓的夜色里,我只有抒情,因了这人间大爱.